• 内容简介
  • 在《物种起源》掀起的科学波澜尚为壮阔的19世纪,便有人开始琢磨起月球这类比生命尺度更大的物体的起源了。彼时,天文学家乔治•达尔文爵士(George Darwin)就十分积极地鼓吹着他那引以为傲的“月球起源”,试图在其父——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掷出《物种起源》这个科学界的重磅炸弹之后,继续将达尔文氏的“起源”伟业抛向更为深邃的宇宙。

    依照小达尔文的说法,当时我们的“原地球”在太空中转啊转,由于自转速度太快,被离心力搞得碎了一“地”。此时的原地球就像一个外壳粉碎的核桃,一地果壳被华丽丽地抛向宇宙,最终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转成了月球。

    在那个天文和物理学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个冷幽默式的假说,没过多久便成为了科学界群起而攻之的对象。人们批判这假说的武器自然是物理学:无论是小小的台球桌,还是宇宙这大舞台,小球大球的运动都得遵循那些亘古不变的定理——比如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当然还有专门描述旋转物体的角动量守恒定理。小达尔文的“月球起源”之所以很快被抛进粉碎机,便是触到了角动量守恒这条高压线。

  • 编辑推荐
  • 月明星稀,皓银当空。对地球上的所有文明来说,晴朗夜色中那盏皎洁的玉盘,都不啻是幻想和奥秘的化身。月光女神是那样的高洁而羞涩,以至于在当下的科学世纪,对月球的畅想,都丝毫没有随着社会理知化的大行其道而丧失其神秘的光环。只不过,此时的喻体,已经悄然从“桂树园”和“月宫”,变成了“地球历史的太空档案馆”。当然,遗憾的是,这座档案馆目前对人类开放的资料还极为有限,以至于阿波罗旅人带回的几块零星月岩,便足以让地上的人们展开一幅轰轰烈烈的幻想画卷。

  • 目录
    • 行星撕裂的惨剧,地球或许也经历过
    • 地心核爆炸,月球起源又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