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藻

才下舌尖,却上心头--读《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水藻

   《舌尖上的中国》自2012年5月在央视开播后,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人在片子中看到了乡愁;有人在片子中体味到了父辈的艰辛;有人感受到了民族文化……一部纪录片能得到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各个国家人士的一致追捧,在当今这个思想日渐多元化的社会似乎很不一般。我怀着十分好奇、五分探究、一分不服把七集片子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还买了一本同名的书籍作为对照,目的就是想了解它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人的眼球。作为一名出版工作者,我更想知道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向大众呈现一个民族古老的文化传统。

   原来,《舌尖上的中国》并非一部美食纪录片,实际上,它没有把任何一道美食完完整整地说清楚,甚至连中国一共有几大菜系都没说全。它想告诉大家的,其实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的乡土风俗。与其说《舌尖上的中国》带给观众的是视觉盛宴,倒不如说它是一部人文味和市井味很浓的纪录片,几乎每一道美食或者每一种食材背后都有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它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真实、朴素的美。我特别喜欢《舌尖上的中国》中的解说词,这些解说词使平凡的人和故事得到了升华,字里行间透着普通老百姓对生活的珍爱。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唯独少了真实。

   “白波至今记得,小时候,奶奶总会在饺子里包上各种各样的东西。看着饺子在锅里煮得咕嘟咕嘟的,白波就由衷地欢喜……从小吃惯什么东西,就一直会留在身体里面,永远都忘不了那个味儿。无论什么时候再吃,都会觉得好吃,那种好吃难以言表,或许只是因为那是妈妈做的。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念代代相承,他们传承给下一辈的东西,下一辈也会继续传承下去。就像饺子,这就是中国人一辈子代代相传的一种记忆,一种食物的记忆。”

   没错,中国人是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群体,而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体现在团聚的时候为儿孙准备一桌家乡的美食。很多在他乡定居的游子从这部片子里看到了自己久违的故乡、童年时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父母盼儿回家看看的殷殷亲情。

   《舌尖上的中国》在试图用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带给观众内心的感动。如果一部片子在展示毫不费力就得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那只能给观众带来羡慕嫉妒恨,只有通过努力得到的东西才弥足珍贵,才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让外来者感到敬畏和不可侵犯。平稳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流。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但是每个人心底依然暗藏着感动的种子,如果得不到养料和水分,久而久之,这些种子就会失去生命力。社会需要感动的作用力,因为感动能净化心灵、凝聚力量和增进和谐,而发现和开发社会的需求正是出版业和传媒业不可推卸的责任。

   《舌尖上的中国》还告诉我们一些美食背后的艰辛故事,教育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一定不要浪费。试想:如果我们知道鱼头泡饼中的鱼是渔民们冒着生命危险从刚刚冰冻的冰湖下面打捞出来的,如果我们知道在菜市场买到的藕是挖藕人用双手从齐腰深的淤泥中挖出来的,如果我们知道餐桌上的扇贝是潜水员从海底一个一个地捡上来的……我们还会随意浪费吗?餐桌上的每一道主食、每一道菜肴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也是劳动者智慧和辛劳的结晶。这些都是我们从《舌尖上的中国》里体会到的哲理,最普通不过但又最容易被人忽视。

   我喜欢“舌尖上的中国”这个名字,也喜欢《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自然经手,文化过喉;舌品天下,胃知乡愁”。用舌尖来感受中国古老文化的底蕴给主创者带来了惊世之作,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很多的思考……  by 何铭

回复

    暂无回复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