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藻

让孩子成为孩子——重读《爱弥尔》有感

水藻

by 朱萌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是《爱弥尔》全书开篇的第一句话。

是的,在卢梭看来,教育的至高境界就是不把孩子教坏——换句话说,就是让自然人在契约社会里保持住一颗赤子之心,抵抗住虚荣和物欲的诱惑,在偏见中明辨是非。而卢梭写了洋洋洒洒五卷本,我认为都是在谈一件事——就是理想的教育何以使得孩子真正成为孩子,让人成为人。

也许当我说“让孩子成为孩子,让人成为人”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显露出了我固有的偏见,预先设定了“孩子”和“人”所应有的本质。请允许我在这里打个马虎眼——我们暂且不讨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也不论述自私与爱,哪一个才是孩子的天性。我只想说,卢梭教育出的小爱弥尔,比我见过的很多孩子都可爱。而长大之后的爱弥尔,也比我认识的很多青年(包括我自己)要更高尚。我承认,虚构是完美的“帮凶”。但是,即便《爱弥尔》是卢梭虚构的理想国,我们也可以从他的论述中把握住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最简单的本质——就是不要把他们教坏。

我相信有些父母会对此非常不屑的。教育就是不把孩子教坏?难道我费了那么多心血去培养,就是让他保持生来就有的状态吗?那还不如把他留在土里,像一株植物一样生长去呢!既省钱又省事。既然花钱请了艺术家,就要把石头坯子做成像模像样的雕塑。如果多少年后还是块石头,岂不是白费劲了!然而,如果按卢梭的逻辑来想问题,则恰恰相反。一个经过多次打磨加工的雕塑未必比石头更高贵,也许它很精致,但它或许更脆弱、更娇嫩、更不能适应生活。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一个自然人最终要成为社会人,也就是说一块毛坯石头最终要经历各种转变。而最好的教育者正如一位称职的艺术家,可以让一块石头既成为艺术品,又保留住石头的原初本性。在这里,所谓的“自然”,是通过教育,悉心培养出的自然状态;所谓的“自由”,也是在教育者的看护下有限制和限度的自由。卢梭认为,如果在这样自然和自由的环境下成长,一颗孩童的心灵几乎很难被欲望所扭曲。

我由此想到了圣•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王子。他每天都要出去巡逻,为的是拔掉猴面包树的幼苗,以保护漂亮的星球不被长大后的猴面包树所摧毁。哦对了,还有塞林格笔下的那位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孩子总觉得自己在恣意奔跑,但他们却始终在看护之下,不可能靠近悬崖半步。在卢梭看来,优秀的教育者正是拔掉树苗的小王子,也是悬崖边上寸步不离的守望者。在孩子第一次被虚荣心诱使想在众人面前表现的时候,就要给他一些惩罚,第一时间将虚荣的苗根除。在孩子成年之前,为他们的心灵围上栅栏,让他们认为自己拥有了足够的自由,但事实上,他无论怎么选择,都不会走上错误的路。这就是卢梭理想的教育者应履行的基本义务。可以说,他们用一颗正直的心为孩子清除一切虚荣和偏见,用最高的警惕为孩子营造自由的空间。

然而,失败的教育和教育者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他们非但不会根除人性中的恶,反倒会为一个纯洁的心灵撒上杂草的种子;非但不会为孩子的心坚守正确的方向,反倒会误导他们步入歧途。而且,比结果更可怕的是过程——这一切都在“教育”和“爱”的崇高名义下大张旗鼓地进行着。十八世纪尚且如此,而今日尤甚。《伊索寓言》的故事讲了世世代代,这在卢梭看来十足荒谬。就说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吧,假设一个孩子尚不懂得欺骗,他会从这个故事中学会欺骗和投机取巧。而对于一个没有道德约束力的自然人来说,他宁可当一辈子狐狸,也不愿意作乌鸦。因此如果孩子不知善恶之前就被灌输了这样的故事,无异于为他提供了恶的样本。再比如,老师们总希望组织各种汇报演出,让学生能在家长面前展现学习成果,而家长也愿意找机会让孩子在众人面前显露天赋。恰恰是大人们的虚荣,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虚荣之心,使得他们从此将学问与名声联系到了一起,丧失了求知这种最纯粹、最原始的欲望。很自然的,孩子就会由此变得功利、浮躁,为了赢得掌声而随波逐流。

其实我在上学的时候就读过《爱弥尔》。只是当时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总觉得一个大思想家写育儿宝典,有些大材小用。可是十年之后,当我身边的朋友一个个作了父母,当我自己以教材编辑的名义逐渐与教育这行靠近,我重读了《爱弥尔》,也重新理解了卢梭。难怪艾伦?布鲁姆说,这是一本随着人生阅历增长,常读常新的书。让孩子成为孩子。我又想起了这句话。自从重读了《爱弥尔》,我在工作中总会想它来。究竟什么才是孩子的天性?一本教材如何能让孩子的心性避免受到扭曲?我们设计出来的课堂活动,是帮助老师成为孩子心灵的守护者,还是怂恿老师把孩子们推下悬崖?我们又能怎样保护孩子,让他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存有一片童真?我每每想到这些便开始心慌。首先我并不确定在这表象的世界自己是否已经找准了正确的方向;其次,我无法说服自己,一个负责英语教材的编辑可以不顾及孩子的身心发展。要知道,一个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要远超过学习中文或是任何其他人文学科。而英语课几乎成为孩子们提高人文修养的主要渠道。我们假设一个孩子每天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学习英语,他们学到的一定不仅仅是语言。而我们,是不是也要为这语言背后所承载的那份教育来负责。可是,在教育产业链逐渐庞大复杂的今天,即便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这一切又该如何实现?

有的时候,迷茫比勇往直前要好。我很庆幸自己能与卢梭在这一点上重逢。世界变了又变,但我相信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恒的。虚荣、偏见、私欲……这些即便是以爱和教育的名义满布于其间,只要一个人能扪心自问、顺由己心,总还是可以分辨出善恶的。今天,我看到互联网和多媒体拽着孩子在信息高速路上飞奔,我看到那速度快得让孩子不再像个孩子。我感到困惑和迷茫,也感到忧虑和不安。遇到卢梭,有他帮我壮胆,让我不禁有了一个奢望,愿自己的工作能让一些孩子再次成为孩子。是的,就是这个目标。你看,说起来就是这么的简单。

回复

    暂无回复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