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萌豆豆

黑暗之地,黑暗之心

A萌豆豆

其实这本书我是因为对于黑暗小说的爱而开始接触的,但接触着,我渐渐体会到了对于整个社会的一种映射和对于黑暗环境的无奈和绝望。本文主要叙述者Marlow在昏暗与明亮交织的泰晤士河上的一艘巡逻小艇上讲述了一段如同泰晤士河般夹杂着光明和黑暗的故事。有关kurtz这个角色其实作者并没有直接描述,而是先通过Marlow和Kurtz的第一次见面和大家的宣传制造第一印象,之后再他死后通过他人对他的回忆来体现一些隐藏在真相和宣传之下的细节故事,比如有关象牙的渴望和前期和后期态度的对比来描写其心态和性格的渐渐变化,最后用一个女人的感叹来达到了煽情的作用,体现了他的另外一些品格,实在是让人刷新认知重识社会。

 关于本书的第一个感慨是作者对于景色的描写实在是让人敬佩,其用词和句式都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另外借景抒情或者说是通过描写写出了一些他要之后涉及的主题,尤其是有关黑暗和光明的。举个例子,对于泰晤士河的描写,作者用的是“The flood had made, the wind was nearly calm, and being bound down the river, the only thing for it was to come to and wait for the turn of the tide.”而翻译的文艺一些就是“波澜渐起,而风则渐渐平静与水相呼应,她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待那阵阵的潮汐。”这里的bound down用的恰到好处,体现了风和水之间的联系与配合,更加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想感受那种氛围之感。全书都在提及的光与暗在写景中体现无疑。“work was not out there in the luminous estuary, but behind him, within the brooding gloom.” 作者使用了luminous和gloom的强烈对比,一方面描写了巡逻艇所处的环境是比较暗的,更可以说是Marlow的心情是昏暗的,甚至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虽然外界是光明的,生存的环境却是处于一种相对黑暗的背景之下,这与那个年代之前的所谓黑暗浪漫主义运动其实有一定关系,但作者较为不幸的生活也是这种强烈对比的产生原因。 于第三部分结尾,作者进行的描述则更加具有对比色彩和讽刺意味。“a shadow darker than the shadow of the night, and draped nobly in the folds of a gorgeous eloquence.”“The offing was barred by a black bank of clouds, and the tranquil water-way leading to the uttermost ends of the earth flowed somber under an overcast sky—seemed to lead into the heart of an immense darkness.”这两句话都出现在第三部分的最后部分,而后者则是全书的结尾句。对于前者而言,“比暗夜的黑色之影更深的黑暗,掩盖了其高尚的华美辩才”充分体现的大地的黑暗将会覆盖人性的阳光这一主题,更加说明了黑暗的恐怖。 至于人性的黑暗,则被后者更多的映射了。“堆积的黑云阻断了之后的事,而平静的水面在黑暗的苍穹之下的昏黑中无限延伸至的世界端点,像是引入了那包含无限黑暗的心中。”这句话其实更加体现了世界的黑暗面,同时也映射了主题或者说是标题“heart of darkness"。“leading to the uttermost ends of the earth"说明了世界的无限大,而“flowed somber”则说明流过之处的环境之黑暗,体现了社会的黑暗,甚至连天空都是“overcast”的,这其实暗示了不只是几位主要人物内心的黑暗与阴郁,更有体现作者内心的黑暗和对社会黑暗面的认知,连苍穹这等覆盖整片大地之物都是昏暗阴郁的,还有什么能不被这种氛围影响呢。而最后的“heart of an immense darkness"则是对题目的进一步强调,更能体现上文所说的那种氛围和感觉。

当然,文章描述的不止有这种光明与黑暗,还有一丝丝的奇幻。”Flames glided in the river, small green flames, red flames, white flames, pursuing, overtaking, joining, crossing each other—then separating slowly or hastily.”这段对于火焰的描述带有着十足的恐怖气氛和奇幻色彩,这是对于初来乍到的新人的一种感受,一种对于神秘大陆的期待同时带有恐惧的情感的体现,甚至分开时都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对于该片大陆的感受其实还有很多,在此就不赘述了。在这里,更要说的一点是对于人的眼神的描述更是生动形象,各种比喻层出不穷,尽显人物性格。“His eyes, of the usual blue, were perhaps remarkably cold, and he certainly could make his glance fall on one as trenchant and heavy as an ax.”这一段话描述的是第一次见到Kurtz时的看到的他的眼神。Marlow将其眼神比喻为“锋利的重斧”,目的不言而喻。不过,更值得关注的词是“remarkable”这个词。在之后第三部分以及第二部分靠后部分中,remarkable这个词出现了很多次。而更加有趣的是,这些词都是用来形容Kurtz的,虽然其实是理所当然的。在后文中,作者多次借Marlow之口将Kurtz描述成一个值得怀念的人。他描述了各个方面都是这样的,其中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口才和追求。文中已经明言道其辩才使其被人所永远记住,而追求则更加隐晦。在文章最后,Marlow将“the only thing he wanted is the justice"藏在了心里,并没有告诉那个女人。这其实就是在暗示这种所谓的”remarkable“。这可以说是对一个圆形人物最优质的描述,在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当然,威胁别人给他象牙这件事虽然只提了一句,但足以被我们认为是体现其冷酷的证据。其它类似描述还有不少,印象颇浅,故不谈及。

象征意义当然是关于这本书无法避开的话题了,最值得探究的就是所谓象牙了。这个象牙一方面确实指的是真的象牙,但另一方面这也代指了殖民者普遍拥有的一些目标,比如说科提兹(西班牙航海家,探险者,阿兹特克的灭亡者,但在当地名声并不好,没有留下自己的雕像)还有皮萨罗(西班牙航海家,探险家,被称之为”大征服者”,在占领印加帝国领土之后试图寻找黄金之城的过程中离奇失踪)所追求的黄金,哥伦布(西班牙航海家,美洲的发现者,其航行改变了欧美两个大洲的环境,被冠名为“哥伦布大交换”)和马可波罗(意大利航海家,据称曾到达过东方,但元朝史书中并没有记载,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內含有黄金岛和黄金宫殿的相关描述,但该书描述的真实性至今存疑。不过,唯一确定的是该书鼓励了大批航海家前往东方)所追求的东方文明和无尽财富,都是本书中所谓的象牙。如果仔细研究Kurtz的死亡的描述,有一个描述说他骨瘦如柴,不过似乎很满足,这一点说明其为了所谓的象牙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身家性命。骨瘦如柴说明饥饿已经困扰了他很久,但他仍在开拓,探索。书中第三部分提及了一句话叫做"it was dangerous to inqure too much"而这句话也恰好讽刺了他的最终结局。为何没有预示结局是因为结局在第二部分靠后部分已经提及,而这只是旁人的回忆中提到的,在结局揭露之后。对于殖民主义的讽刺当然不止这些,甚至我们可以说Marlow也可以是殖民主义的体现人物。他代表了那些残暴殖民者的忠实崇拜者,或许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不过,通过Marlow,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侧面体现Kurtz的所谓人格魅力的一个因素。正如一位同船而行的将军于科提兹,那位将军反叛失败被处以绞刑,但他的手下还是甘心服从科提兹的调遣,这其实说明了科提兹残暴背后所带有的个人魅力,本书的Marlow只是通过另一种方式体现主人公的个人魅力而已。

最后的最后,本书确实是一本好书,不止可以在文学造诣上更上一层楼,更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主要风格包括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苏鲁的召唤》和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这类书籍所显示的内在含义,让我们对那个时代进行一个重新的认知,更让我们的世界观多了一个宝贵的怀疑主义元素。

2018-08-27
喜欢(0)
发布

回复(共0条)

    本书评还没有人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