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与20世纪名人之死
肺结核与20世纪名人之死——历史一眨眼之二
1919年5月,《新青年》杂志发表鲁迅的小说《药》,作品刻画了一个叫“华小栓”的形象:华小栓得了“痨病”,需要人血馒头才能治愈。“痨病”的主要症状是“拚命咳嗽”和“满头流汗”(小说中语言)。
1935年,山东济南《青年文化》杂志发表鲁迅《关于新文字》一文,文中对方块汉字进行了抨击:“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这里,鲁迅笔下的“结核”是“痼疾”的代名词①。
结核俗称“痨病”,过去民间皆称为“肺痨”,中医还称之为“痨瘵”。《正字通》:“痨,今俗以积劳瘦削为痨疾。”西方把肺痨称为“肺结核”,那是因为肺部病理和X光片下肺部有“结节”病灶而得名。结核病的英文是tuberclosis,源自“tubercle”(结节)。结核是结核杆菌侵入体内引起的感染,是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其中80%发生在肺部,因此很多人又把结核叫“肺结核”。
不幸的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年仅56岁。
结核杆菌的发现者、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曾说:“结核病对人类的危害,即使那些最可怕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也应列于其后” ②。肺结核在西方俗称“白色瘟疫”,夺走了很多人包括很多名人的生命。波兰作曲家肖邦(1810-1849)、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1860-1904)、捷克作家卡夫卡(1883-1924)、德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席勒(1759-1805)、英国抒情诗人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派诗人济慈(1795-1821)、英国作家劳伦斯(1885-1930,代表作《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奥威尔(1903-1950)、美国哈佛大学早期捐助者约翰·哈佛(1607-1638)等都是死于肺结核。
在中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常常也可看到“肺结核”的影子。法国作家小仲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创作的小说《茶花女》中,主人公玛格丽特死于“肺结核”。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所患之病也是“肺结核”③。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二十多岁患上“肺结核”,这一病历不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屡有描述,而且还对其小说中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产生了重要影响。④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疾病抗争史。1882年3月24日,在柏林生理学会的宣讲会上,罗伯特·科赫宣布发现了结核杆菌(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3月24日规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以纪念这位科学家)。1943年美国科学家瓦克斯曼从链霉菌中析离得到链霉素(streptomycin),是继青霉素后第二个生产并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开创了结核病治疗的新纪元。1945年,特效药链霉素的问世使肺结核不再是不治之症;从此,肆虐人类生命几千年的结核病终于得到有效控制和终结。
作者非卫生专家,因此无法对肺结核的病理和治疗作出专业判断。本文仅从一些简单的史实中挑拣出肺结核这种疾病对于20世纪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可能的些许影响。
在20世纪,很多名人死于肺结核,当然大都在1945年链霉素发现之前。
文学领域,现代著名作家萧红(1911-1942)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病逝于香港,终年32岁。萧红(1911-1942),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人。1930年因抗婚离家出走,后就读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附中。1932年回哈尔滨开始写作。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写作小说《生死场》,使萧红在30年代文坛展露头角。这一时期萧红还写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与散文,结集出版《商市待》、《桥》。1936年秋去日本养病,翌年返回上海,写下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1940年萧红流亡香港,直到病逝。在短短八年的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六十万字的文学财富,她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尤其在小说文体上作出很大的创新。⑤
学术领域,刘师培(1884-1919)1919年11月20日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刘师培,字申叔,江苏仪征人。其曾祖刘文淇、祖父刘毓崧、伯父刘寿曾皆专治春秋左氏学,前后为继,旁稽博考,详为疏证,斐然有宗风。“年十二,即读毕四子书及五经”(蔡元培语)。刘师培18岁进学,1902年乡试中举。次年会试落第,归家途中滞留上海,结识章炳麟、蔡元培诸人,为“光复会”首批会员。1907年,刘东渡日本,曾谒见孙中山,后加入同盟会,并成为章太炎主编的《民报》主要作者。与章太炎共同筹办社会主义讲习会。1908年回国。1911年,经谢无量介绍,刘入四川国学院及国学学校任教,并著力于经学考辩,古义钩沉。1913年夏刘就聘于阎锡山之高等顾问,曾创办《国故钩沈》杂志。翌年,因阎锡山荐于袁世凯而到北京,后被袁任为公府咨议,曾署理参政院参政。1917年蔡元培长北京大学,邀刘讲学于北大,任中国文学门教授,讲述《中国中古文学史》,课余研究群经、诸子,并主持《国故》月刊。1919年病逝于北京。刘学术深有造诣,国学自具根柢,著述宏富,多有创见,且涉猎广博,为清代传统学术之继往开来者。⑥
政治领域,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代表王尽美(1898-1925)因肺结核于1925年8月19日在青岛逝世,时年28岁。
建筑学领域,林徽因(1904-1955)1955年4月1日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52岁。林徽因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30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林徽因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1951年,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1952年,参加中南海怀仁堂的内部装修设计工作。
军事领域,关向应(1902-1946)1946年7月21日因肺结核病逝于延安,终年45岁。关是辽宁省金县(今属大连市金州区)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领导人,军事家,满族。关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六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932年到湘鄂西根据地任湘鄂西军委主席和红三军政治委员。1934年10月任红军第二军团政治委员。长征途中,任第二方面军副政治委员。1936年冬任第二方面军总政治委员。1937年任八路军第120师政治委员,与贺龙一起开辟了晋绥根据地。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
从以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如果这些人不是被肺结核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们都可能会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更大的成绩。关向应的生命如果能够再延长10年,他肯定会在以后的解放战争中一显身手,并至少可以在1955年拜大将衔(其120师搭档贺龙已拜元帅军衔。有人说政工干部可能不评军衔,但同期被评为元帅的罗荣桓、聂荣臻也是政工和文官出身,况且关向应曾在1932年被任为湘鄂西军委主席。即使不能够评定军衔,关向应的地位也会距离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不远,关曾任120师前身的红二方面军的副政委,政委即为任弼时)。
每次路过2004年重建的北京“假古董”——永定门城楼,耳边仿佛能够听到林徽因的怒斥与呐喊。1953年文化部组织的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指着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说“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回忆说:那些日子,“母亲几乎急疯了,她到处大声疾呼,苦苦哀求,甚至到了声泪俱下的程度……然而统统无济于事。”在这样的一种心境下,林徽因的肺结核病情急遽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于1955年离世。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者之一,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如果不是当时瞿秋白身患肺结核病,长途跋涉和劳累肯定会加重病情,瞿秋白一定会随红军主力长征北上,而不是留守南方,这样就不至于在1935年被国民党军队逮捕枪决。
肺结核病也有被“保守”控制的案例。现代作家郁达夫20多岁时即患上肺结核病,但他并不是死于这一疾病。1945年8月29日,日本投降后14天,郁达夫失踪。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换一个角度来看,鲁迅英年早逝也是幸运的。否则像他这种崇尚自由,嫉恶如仇的性格,等到20年后,谁敢保证他不被毛泽东错划成“右派”呢⑦。不过这已超出本文谈论的话题了。
参考资料:
①《鲁迅全集》。
②施鸿生《当今,结核病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一文。见《结核病健康教育》杂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主办)1992年第1期。
③《美丽与哀愁之外——林黛玉的爱情、疾病与死亡》一文(台湾王溢嘉著《古典今看——从诸葛亮到潘金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4月第1版)有言:在第八十二回,梦中醒来:“双眸炯炯,一会儿咳嗽起来,连紫鹃都咳嗽醒了”,吐了“满盒子痰,痰中有血星。”后来日渐严重,“脸上一点血色也没有,摸了摸,身上只剩了一把骨头”,“哇的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喘了好一会儿”、“气接不上来”、“又咳嗽数声,吐出好些血来”……从这些症状描述,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林黛玉罹患的是肺结核,也就是俗称的“肺痨”。
④江定论文《肺结核与郁达夫小说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见网页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5737。
⑤引自《萧红代表作——呼兰河传》萧红简介,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9年5月北京第3次印刷。
⑥吴方《刘申叔先生小传》,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黄侃、刘师培卷》P403-405,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⑦ A: 1957年7月7日晚,毛泽东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接见上海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和工商界代表人士。在这晚的谈话中,罗稷南问毛泽东:“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样?”毛的回答是:“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见朱正《“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一文,网页http://club.xilu.com/sqing/msgview-950449-19025.html。
B:厦门大学教授谢泳《百年中国文学中的“赵树理悲剧”——从<小二黑结婚>的一个细节说起》一文也提到毛泽东在上海的这次会见,并说“据周海婴讲”(谢泳《书生的困惑》P11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9年5月第1版)。
C:李慎之2000年10月《回归“五四”学习民主—给舒芜谈鲁迅、胡适和启蒙的信》(原载《书屋》杂志2001年第5期)有言:“鲁迅的最大幸运是只活了五十六岁,如果他能活到我们这个年纪,他的遭遇会怎么样,他的表现又会怎么样?这是每一个知道、尤其是敬爱鲁迅的人无不关心的问题。你熟识的乔冠华在一九六二年、胡乔木在一九八二年都曾对我说过"鲁迅若在,难免不当右派"的话。然而鲁迅不是一般人,而是特大的人物,他的命运,既要看权力者的政策和策略,也要看他自己的选择。我只能说,他在中国的威望比高尔基更大,性格也比高尔基更刚烈,下场恐怕只会比高尔基更惨。有意思的是,胡适在海外看到大陆"清算胡风"的时候,评论说"鲁迅若不死,也会砍头的"。胡适毕竟是了解鲁迅的,他俩后来虽然倾向有所不同,但是,分析到最后,本质上都是中国最最珍爱自由的人。”
附记:
1987年冬天,母亲患了肺结核,当时我正在老家上高中。在近半年的治疗过程中,我接触并了解到许多有关这种疾病的知识,包括病因、治疗方法等。我还记得当时母亲主要的用药是青霉素和链霉素。20多年后的今天,我依旧能够体味到1988年暑假的某个中午在县公疗医院领着母亲最后一次检查其肺部X光片后听到刘冠军医生说已经完全康复的那种无上喜悦的心情。
我们应该感到幸运,因为我们生活在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善的时代。
2010年6月25日 定稿 作者 陈新
回复
-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