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之橘,淮北之枳
昨天刚好听一个朋友聊她在巴黎的旅游经历,间接地见识了这个时尚与古典并存的神奇之都,不过她说的都是地上风光,今天又看到了这篇介绍地下巴黎的文章,可以说让我现在对巴黎有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了解了。不知道如果我把这篇文章给我那位朋友看的话,她会不会后悔地还想再去一次呢。
文章里面有一句对巴黎地铁的概括我觉得很好:不求气派,但求特色。 这个特色就是它独有的历史和文化,然后用壁画等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既宣传了自己的文化,又让旅客们心旷神怡,同时也在传达着一种信息:历史和文化才是我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每一个市民应该了解的东西。 法国人民对于文化和艺术的敏感和执着着实令人敬佩。
虽然有点老套,但我还是想和国内的地铁做个比较。我第一次坐地铁还是大一的时候。那时候在天津读书,有一次和几个室友要去火车站买票,虽然也有公交车可以到,但大家商量说要不坐一回地铁试试,老坐公交也挺没意思的。进入地铁站感觉好现代化啊, 什么都是自动化,环境也算干净明亮,那时真是被科技的发达折服了,也就没多做它想。后来来澳门读书途经广州,也就顺道试了试广州的地铁。广州的地铁在技术水平上比天津的地铁还要高,也更加气派,就是人多,多到让人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现在回头想想,我们的地铁比西方晚建设了100多年,有那么多技术和经验可以学习和采用,所以在技术水平上绝对跻身前列。然而,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这篇文章给了我答案,那就是特色。你不能说先进是我的特色,因为总会有更先进的地铁会取代你。特色仍然需要来自你本身的一些东西,无疑就是你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样的国家。对比人家艺术长廊般的地铁,我们的地铁好像是广告展销会。无处不在的广告,五花八门的广告,到处透露着商业的气息,低俗的审美。前一阵子通过中国好声音走红的吴莫愁,有幸登上地铁的大幅广告,可是她那妖艳魅惑的装扮在那诡异的广告牌位置的作用下显得像是鬼魅来袭一般,吓坏了不少乘客,真是闹剧。 本来追求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无可厚非,但是一味地追求这些而放弃了自己可以引以为傲的东西,不可谓明智。 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什么都是钱,真是悲哀。
文中还提到了一点我觉得比较有意思,就是人们在车上看书。我不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如果是最近的文章,那我觉得法国人这一点真是太难得了。在这个电子产品横行的年代,还能坚持在乘车的时候看纸质的书,这是一种理念和执着。之前看到有人发过一张照片,照片拍的是一节地铁车厢里的情景,里面所有的人,出了一个没手机的打工大叔,其他人全都在埋头看手机。我不敢说这种现象是好还是坏,因为有人会说这是与时俱进的表现。的确,可能是我太固步自封了,不过我还是觉得,如果人可以那么轻易地就丢掉之前的东西,那还有什么东西是值得执着的呢?
也许是时间的原因,中国的地铁历史还比较短,还没找到自己的特色所在,或者说还没意识到特色的必要性。但最起码请保证地铁工程的质量,不要让地陷成为中国地铁的特色,让本来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却成了祸国殃民的灾难。某些人钱赚的差不多了就行了,拿点出来弘扬一下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吧。在地铁事业仍然处于增速期的现在,尽快找到自己的特色, 为国为民真真正正地谋一项福祉。
(最近不知为何,好像一看到国外的东西就会联想到国内,就像这篇文章本来是让人去感受美的,可我读完想到的却是上面写得这些东西,写得也都是一些陈腔滥调,不过如果能起到哪怕一点积极的作用,就算被喷也值了。)
回复(共2条)
-
yunsheng
回Cindy小虫: 嗯,很高兴看到你提供的信息,信心是有的!
2013-08-12
-
Cindy小虫
现在北京新修的地铁6号线也把城市地上空间印象移植到地铁线路对应的车站空间了,在整条线路上展示着不同城市区段所体现出的文化特点——“北海北车站顶部装饰为绿琉璃基调的重檐飞椽,彰显皇家园林的显赫气势;南锣鼓巷附近是北京保护最完整的四合院区,车站内采用灰砖、檀条、砖雕等装饰构件,散发出浓郁的四合院建筑风格;东四自古是北京商业集市区,东四站装修以接近原木色的梁柱体系,使人联想起巍峨的老北京牌楼;车公庄西站借鉴俄罗斯轨道交通建筑装饰风格,高大的拱顶设计与附近的北京展览馆相得益彰。”
或许发觉自身的特色也需要时间和过程吧,慢慢来,要对我大中华的地铁事业有信心!
2013-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