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拉少校》不仅抨击了社会上贫富悬殊等丑恶现象,还揭露了资本家培养工人贵族的阴险用心。资本家在工厂里建立一套等级制度,借此分化瓦解工人队伍。安德谢夫收买“救世军”,就是为了利用各种慈善措施来缓和工人们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比得•舍尔利是剧本中的正面形象,他虽然被解雇并因此而流落街头,但依然保持着人格的完整。
主人公巴巴拉是个有理想的青年,虔诚的基督教徒,救世军中的少校。她认为宗教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女儿,而她的理想就是在救世军中拯救穷人的灵魂。救世军的慈善事业需要金钱,由于经费短缺,巴巴拉所在的救世军收容所面临困难。巴巴拉的父亲安德谢夫是军火商,他出于个人的目的,在参观收容所时当场捐出5000英镑。巴巴拉起初说服救世军,希望他们不接受父亲的金钱。她和父亲的冲突,是经济和信仰的冲突,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巴巴拉后来在别人的劝说下,还是要了这笔钱。人们在安德谢夫走后,感谢他的善行。巴巴拉的幻想破灭,痛苦地摘下救世军领章,别在父亲的衣领上。而当安德谢夫要收买救世军时,她终于屈服,相信是“威士忌大王”鲍吉尔和军火商救活了穷人。如果她离开父亲,就是“离开生活”。巴巴拉的转变虽然显得唐突,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巴巴拉的精神苦闷,也表达了一些和上层社会有千丝万缕联系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
- 版权页
- 第一幕
- 第二幕
- 第三幕
- 版权页
- ACT I
- ACT II
- ACT III
笔记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