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Assignment
黄雪雁
大学作为一个教育的场所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扩大大学学科传授范畴,在博识多学者中耳濡目染,形成纯洁明净的思想氛围。学生从中接受“自由教育”,形成“哲学习惯”。
就纽曼的观点来反视我国高校教育,其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我国高校学科传授侧重专业科目习得,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只需重点学习本专业课程,缺乏强大的人文通识教育作为基础。大一大二除了专业基础之外,虽然开设了看似跨学科知识的相关选修课,但是上过课的人都知道,大部分学校的这些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应付过关的“水课”,根本就起不到建构自身广大学科知识系统的作用。而所有知识的分支都是相互关联、融会贯通的,所有无论是学习什么专业,都应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书籍。即使它们看似并不相关,却能给予我们更多智慧,更广阔的视野去更好的思考学习和生活,也能给予自身更多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我国体制内的教育离“自由”二字太遥远,政治对学校教育的干涉严重过度。我们常说,知识分子应当追求独立精神,对于个人学习知识、教育思考也同样是这个道理。这些本身就应该是自由、纯净而独立的。正如清华大学校园王国维先生的题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但在中国体制下,知识本身很难为其单纯目的而求索,往往成为某 些手段和工具,对师生造成极大束缚和限制。这种情况之下,“自由教育”又从何谈起?
第三,功利主义在中国高校内严重泛滥,官场戾气侵染校园土壤。在接受高考应试教育的熏陶以及社会大环境的浸染后,许多学生是带着极强的目的性进入大学学习知识的。当然,此目的绝非知识本身,取而代之的是相当功利的物质与现实需求,保送、好工作,买车买房过好日子等等。学习一门课程,不是关注它所包含的知识,不是带着对真理的求索,不是当成发现自我的探寻,而是关注怎么好过关,怎么拿高分,怎么刷GPA。知识变成了有用的工具,拿证的桥梁,所谓出人头地的手段。“知识本身即为目的”,它更多的是强调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自由享受,而非其他目的和结果。当然,需要补充一点,在谈及此观点时我是以赞成纽曼观点,支持保持知识的纯粹性为前提。但是功利主义者也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任何主义者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没有什么明确的错误与正确之分。言下之意,我反对功利主义者,但尊重每个人的自我选择。
如此种种,国内大学教育确实离纽曼理想的大学理念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借纽曼之言反思国内教育,暂时忽略纽曼文中难以避免的时代个人局限性)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过度悲观主义。该看到国内近几年暑期立人大学,万门大学,各大城市的青年空间等等新兴的民间力量的崛起。它们都看到了当今国内校园内某些教育的缺失,试图从体制外对其进行弥补,对自由教育的追求以及对大学精神的找寻。而作为个人而言,想说的是:勇者自救,圣者渡人。
回复(共0条)
-
本书评还没有人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