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4》到《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当时要读《1984》,理由有很多。
先是村上春树的《1Q84》三部曲全部出版了,这是我计划中要完成的阅读。但是村上春树又说,《1Q84》是向《1984》致敬的小说,既然如此,不先读读《1984》说不过去。
然后,无意中看到了苹果1984年发布的Macintosh广告。这个广告以《1984》为制作背景,突破力和创新力,以及其中渗透着的一战到底的感觉非常强。这则广告不仅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也带来了苹果的巨大成功。尤其是画面最后出现的这句话,And you will see why 1984 won’t be like “1984”,如果不读《1984》,这句话是看不懂的。
每次一遇到言论自由的话题,我总是容易变得emotional,这是我的一个缺点。读完这样一本小说更是如此,读出痛苦的感觉更是正常。“老大哥在看着你呢”,每天销毁历史制造谎言的“真理部”,麻木的表情与空洞的口号……这些画面稍微与现实、历史联想一下,就会满身寒战。然而,emotional的结果,就是想当然,一心想痛苦,一心想义愤填膺,一心想批判。少了思考,少了反问,少了对它进行更深的理解。
有一次同在美国定居的老师吃饭,他提到在美国生活,你所有personal的信息,政府都是知道的,可以追踪的,其实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一种监控。看过《1984》没有?他问道。《1984》?那是我总是用来比作朝鲜的啊,我从来没有想过它会用来比喻“民主自由”的美国!可是,《1984》真的是一部写于20世纪40年代,只是一部我们用来回味,用来批判旧时代、或某些国家的政治寓言么?
同《1984》经常一起对比谈的,就是《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娱乐至死。要理解《1984》,就要再读读这本小书。
这本书在前言里就对两本书的作者,Orwell和Huxley的观点进行了对比,“What Orwell feared were those who would ban books. What Huxley feared was that there would be no reason to ban a book, for there would be no one who wanted to read one. Orwell feared those who would deprive us of information. Huxley feared those who would give us so much that we would be reduced to passivity and egoism. Orwell feared that the truth would be concealed from us. Huxley feared the truth would be drowned in a sea of irrelevance. Orwell feared we would become a captive culture. Huxley feared we would become a trivial culture, preoccupied with some equivalent of the feelies, the orgy porgy, and the centrifugal bumblepuppy. ”
也就是说,《1984》是控制、专制的做法,不让你认识、不让你阅读,一味地向你输入信息,逼着你去接受并服从;而《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是采用放任、娱乐的做法,给你海量的繁杂的娱乐精神至上的信息,让你淹没其中,每天沉醉在娱乐世界里,最后麻木地接受并服从。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人们是被接受,但内心有不服,有反抗的潜质,说白了,人没有那么傻;后者人们也是被接受,但内心是快乐的、愉悦的、“自主”的,没有任何问题,也意识不到自己丧失了什么。
乍一看,《1984》貌似早已过了时,时代在进步啊,不可能出现那么恐怖的专制了。但是当数字化发展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时,《1984》是否离我们真有那么远。当你不断接到能直接称呼出你姓名的陌生电话,当你所有的事务都在依靠网络来完成,当你的智能手机不仅能随时定位你的位置,还能暴露你所有的个人隐私的时候,“老大哥”又何曾没在看着你。这样一想,《1984》和《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反而是结合了,你既被控制,却也没有了反抗,尽情以娱乐地精神,“享受”着时代的科技成果。
……
我反思自己之前的头脑单一,emotional。
任何事物都不是简单的一面,我要切记。
总之,这两本书还要再读。
张晶
回复
-
铭玲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