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gie

帕慕克的天真与伤感

maggie

偶然的机会,得到一本精致的小书——《天真的和伤感的小说家》。比一般32开的书尺寸要小,淡淡的米色封面,都使人感到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读的书。书的作者是奥尔罕•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帕慕克的主要代表作有《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雪》、《我的名字叫红》、《新城》、《新人生》以及《纯真博物馆》等等。2006年,帕慕克以《我的名字叫红》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总计已经被译为50多种语言。

《天真的和伤感的小说家》这本书是帕慕克2009年在哈佛大学所做六场演讲的结集,他说:“我希望谈论我的小说创作旅程,沿途经过的站点,学习过得小说艺术和小说形式,他们加于我的限制,我对它们的抗争和依恋。同时,我希望我的讲座成为小说艺术的论文或沉思,而不是沿着记忆的巷道走一趟或者讨论我个人的发展。”

这本书中最有意思的是帕慕克把小说家和读者分为“天真的”和“感伤的”。“天真的”作者没有意识到自己采用的技巧。他们率性而为,并不知道脑海中运行的种种操作和估算。“感伤的”作者或者说“反思的”作者关注小说协作的方法以及阅读小说时的意识活动的方式。这种描述来源于席勒。席勒把诗人分为两类:天真的与感伤的。天真的诗人与自认融为一体,平静、无情而又睿智。感伤的诗人不确定他的词语是否涵盖了真实,是否可以达到真实,不知道他的表述是否传达了他追求的意义。因此,他极度关注自己写的试,关注所有使用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自己努力运用的策略。

而对于读者来说,“天真的”读者把本文当作自传或乔装的生活体验编年史来看,而“感伤的”读者认为一切文本都是构造和虚构。帕慕克认为这两类读者都会破坏或者忽视协作和阅读的美妙体验。

天真和感伤是一种冲突,一方面我们需要体验小说中所营造出来的梦幻的世界也感觉,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去反思其中的逻辑。在这种冲突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享受阅读的美妙。也许在在有的时候我们不知不觉成为了天真的读者,虽然帕慕克不喜欢这样的读者,但是能够享受其中的乐趣和环境也还不错吧。

另外,帕慕克谈到很多伟大的作家源自西方。各种写作手法、技巧等也从西方作家营销到非西方作家。非西方作家会模仿西方作家手法来创作自己的“堂吉诃德”并以此而自豪。帕慕克的这种观点倒是值得商榷的。就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上来看,的确西方对于非西方的影响很大。但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典型人物以及故事。这种独特性也许才是作家成功并引以为傲的东西吧。就如莫言,经过自身文化的洗礼以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获得认同。

回复

    暂无回复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