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北

我来谈谈《儿子与情人》

小北

身边的人都不够文艺,可算找到这么个地方!!!所以我要到这里来发泄一下~

本人理工科geek一只,劳伦斯的书只看过一本:《儿子和情人》,呵呵。看的版本比较老,花城出版社86年出版的,何焕群、阿良译,算是老妈的财产了。译文还不错,平实易读还不失美感。我也尝试看过另一本劳伦斯文集,不过翻译得太烂了,所以很快就放弃了。不过这个译本里没见到直接的情爱描写,不知道是原本就没有还是被删掉了。

这本书我在高二时每天上课时偷偷看,就这样慢慢啃完了~当时就觉得劳伦斯文笔真好,常常写一些很细微的心理活动,你平时根本注意不到,但读起来却发现格外真实,甚至有似曾相识、感同身受的感觉。还有那些景物描写,在我有限的阅读史上还没有其他小说的景物描写这么打动过我。在其他小说中吸引我的都是人物与情节,哪怕大观园里的良辰美景也不曾让我感叹~

举个例子,保罗和米丽安刚结识不久时,有一次米丽安邀请保罗去玩她家的秋千。他俩来到院子里,当时正下着雨,破旧的木棚、摇曳的秋千都笼罩在雨中,还有头牛也“闷闷不乐地在雨中默默吃着草”。当时我就想,闷闷不乐这词不知道劳伦斯是怎么想出来的,看似不合理,想想又很贴切。我觉得这情景特别符合米丽安(那让人心疼)的性格。接着保罗(也许是出于礼貌?)请米丽安先玩,米丽安说:“不,你先来。”保罗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他在半空中高高地荡着,米丽安在下面仰着头看。(我能想象到她虔诚、安静的眼神,哎呀真可爱)这时候,米丽安“生命中第一次体会到宠着一个男人的乐趣”。这句话立马让我折服了。应该承认,我很喜欢这部小说的文笔。红楼梦固然伟大,像这样细腻的心理分析貌似是没有的,好多事情都要靠读者去猜测、分析。当然这也不是什么缺点,就好像世界上存在着各种风格迥异而同样美味的菜肴,这是食客的幸福。

还是说说这本书的情节吧。和我对待红楼梦一样,我常看的只是故事里比较美好的那一段,大约是中间的三分之一,保罗和米丽安从青梅竹马到成为准夫妻的那一段。这小说就像生活一样,有快乐的日子也有痛苦的日子,我宁愿让痛苦的日子在不经意间快快溜走。(遗憾的是真正的生活不能这么办。)我不理解保罗,也许是因为我不恋母?我不理解为什么保罗守着这么一个美丽漂亮温柔贤惠而且有着艺术家般敏感的爱美之心而且对自己忠贞不渝的米丽安还不满足,成天抽风,还和有夫之妇玩情感游戏。所以我不能原谅保罗,米丽安把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交付给了他,他在其中加上了一些光彩,但也加上了好多黑暗,然后,走掉了,去找克拉拉。跟克拉拉掰了之后,他又去找米丽安,这时的米丽安“那头卷发依然柔软秀美,但她的脸苍老多了,……她如花似锦的青春似乎过早地消失了。”读到这里我真是……tmd这是谁的错?如果不是保罗给了她那么多痛苦,她能这样吗?即使这样米丽安还是(几乎没有尊严地)央求保罗接受她。保罗说不行,保罗说我不想要你。

小说的最后,保罗咬紧牙关,朝着越来越明亮的城市奔去。也许他最终摆脱了恋母情结的纠缠,他的生命将会有一个全新的开始,他有才能,长相帅气,作为一个男人还算年轻。他将有新的艳遇,再展开另一个情感故事。而米丽安呢,她再也不会有另一个真正的情人,她的青春已逝,她的心已死,她的一生都被那个无情无义的男人挥霍掉了。这就是故事的结局。就像林肯公园唱的,This is how it ends.

有时我想,是不是每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里都要有一个痴情的女人和一个负心的男人?是不是每一个故事都要以悲剧收场才能震撼人心?比如红楼梦,比如莎士比亚的悲剧,比如雨果的小说?就算是以幽默著称的钱钟书,也要给方鸿渐一个无奈的结局,就算是看似乐观的“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也源自身心俱疲的斯嘉丽的自我安慰。因为宇宙本来就没有慈悲之心,“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看到了大团圆,我就觉得虚假。

话又说回来,大团圆也未必就是好结局。因为“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往往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一个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故事。并不是每一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恩恩爱爱到永远。俊美的容颜会逐渐消逝,激情会逐渐衰退,激情的潮水退下后沙滩上会留下什么呢?如果露出的是冷漠、怨恨,该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你会感到生活就是一场骗局,你会被它打败,一点点地拖垮。最后你倒下了,心中没有不甘,只有无奈与麻木。太可怕了。

想要避免这种可怕的事情发生,我要么承认柏拉图式恋爱,即传说中的精神恋爱的存在,要么承认两个人各拿出一半染色体造出一个新生命这种神奇的事情,(确实很神奇,越了解生物学越觉得神奇。)会使两个人的心灵也发生持久的契合。这后一点已被现实世界证明并非必然,前一点嘛,好像长白山天池里的水怪,我只有耳闻而已。不过只有耳闻也意味着还有希望。希望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米丽安绝对有玩精神恋爱的潜质。她能够鉴赏美,也乐意鉴赏美,而且是虔诚的教徒,头脑中有点神秘主义,神秘是有着长久的吸引力的。她也乐意给保罗生孩子。所以,他们原本有希望成为恩爱一生的夫妻。然而保罗说他不爱她,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吗?问题是保罗曾经爱过她,有些时候“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爱她”。看来,保罗的爱也没逃过保鲜期的诅咒。

骂保罗是很简单的。可是多数男人同样不能保证自己不会是另一个保罗。你用那么长的时间爱一个女人,然后发现自己不再爱她了。她也知道这一点,但还是想嫁给你。娶了她,你感到下半辈子被浪费了。抛弃她,她的下半辈子将生活在灰暗中。你会娶她吗?我不敢肯定自己会怎么办,所以我骂保罗终究是不够格的。所以《儿子和情人》让我看完后心里不好受。所以它的后三分之一我不想再看。

米丽安渴望过、碰触过,但终究没有得到过幸福的婚姻。她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她的母亲,思想直接继承自她的母亲,最后的结果也和她母亲一样。这有点宿命的感觉。米丽安剩下的只有心中一个男人的身影,让她去怀念,让她去怨恨,直到告别的那一天来临。

最后拿小说里的一首诗结尾:

从灰到灰

从土到土

假如上帝拒绝你

魔鬼肯定要

希望同好们一起来讨论!!

回复

  • Amelia
    Amelia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对《儿子与情人》中的三种女性爱情心理模式进行描述,这三种模式将成为此论文的三部分。第一部分—精神模式,,此模式对本能的欲望进行抵制和轻视。《儿子与情人》中的米莉亚姆就是这个模式的典型代表。第二部分——肉欲模式,这种心理会放纵她们自己个人的本能的欲望而又忽视了灵魂的交流。这部小说中的克拉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三部分——情节模式,这种模式对某个东西或某一种感情显示出一种极端的态度。莫瑞尔太太就这样的一个对家庭和儿子们有极端的占有欲的女人。

    2013-03-21

  • savagor
    savagor

    我不知道该给这本书多高的赞誉。从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转变——无论介乎心境还是写作手法。它理应算是一部传统文学,但是在细节以及心灵的把握上却有独到之处。首先我必须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并非它的名字那般危言耸听,与恋母情结也没有太多的契合之处。我不赞成心理学在各个领域都显摆一道,虽然它有这个能力,但至少也应留给艺术与美一些余地。

    2013-03-21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