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藻

《听哈佛教授讲经典》读书心得

水藻

by 王佳如

刚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以为“经典”是指某几本世界文学名著。看了简介与目录,才发现自己的思维有多么局限。《听哈佛教授讲经典》是《哈佛经典》的导读卷,不仅仅包括文学、还囊括了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大部分经典作品和代表人物。

翻开目录,章节的标题简洁清晰:历史、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学、诗歌、小说、戏剧、批评与随笔。这些名词都不让人陌生,我们学生时代的课堂与考卷都没少为这几大学科做奉献。然而,细细地读完这本书的内容,会使人有种被启蒙的感觉。

这些教授们的文章毫无没有说教的意味,这与我们的教科书是完全不同的。每篇文章在谨慎引经据典的基础上,提出很多开放性的观点,引导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供读者自己判断和思考。比如历史,我们都知道‘文艺复兴’,作者没有赘述那些人物和著作,则是点醒了人们文艺复兴是发现人的时代,及文艺复兴时代人们重视事实和个体的特点。比如法国大革命,作者会分享英国人对革命的看法,引导读者客观地去看待这段历史的原因和影响。

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内容,作者们的角度都是客观的、世界的。宗教算是比较敏感的主题,因为关系到信仰。在这一章节中,作者们还是非常客观地就宗教本身有条不紊地进行“宣讲”,或许也有保留,但至少达到了完整,并且基本没有偏袒的迹象,这是很令人折服的方面。根据作者介绍可以看到,他们也是不同种族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信仰。但文章中各宗教的特质都被很平淡地解开,也引用了很多人的看法摆在读者面前,非常有说服力,也让人陷入思考。或许对于信仰不同的人,阅读这一章节后,对宗教会有新的理解。

在字里行间,教授们都用联系的观点来论证。根据书中教授们的简介,可以看到他们都是在不同的某一领域有所专长,而他们的文章并没有局限在某一领域。比如诗歌、小说、戏剧等艺术作品的产生与来源,都与哲学、宗教和其时代背景(历史)密不可分,最可贵的是,书中将这些联系与因果阐述得精辟到位,很有一语中的的感觉。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文化的窗户,感受站在世界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这本书,可以挖掘出很多有用的信息与乐趣,并学习了开放、独立的思维方式。

这本书吸引我的,除了内容外,还有该书编辑做出的贡献。这套书的诞生有个小插曲:1909年,75岁的埃利奥特从他效力了40年的哈佛校长职位上退休,在退休前夕,他在一次工人阶级的一篇集会上发表了演说,演说中他讲到:“一个5尺长的书架,就足以为任何一个愿意潜心阅读这一架书的年轻人提供人文教育的绝佳替代,即使他一天只能花15分钟来阅读。”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科利尔出版公司的两位编辑从他这句不经意的话中发现了商机。他们找到埃利奥特,建议他挑出填满这个书架的图书,然后由科利尔出版公司作为丛书出版,丛书的题目就叫《哈佛经典》或《埃利奥特校长的五尺书架》。两位编辑的游说非常成功,埃利奥特同意了,并得到了校监会的批准,拿到了哈佛的冠名,而他在亚特兰大一次演讲中透露这个消息后,引起媒体广大关注,美国各地的文章和信件纷纷寄到编辑的案头,对选目提出看法,后来这套书出齐了50卷,埃利奥特的副手又邀请了哈佛的一些权威教授,编写了这本导读卷。很感谢这样有眼光与智慧的编辑,为读者带来了这么多的好老师。

这本书的译者应该是花了不小的工夫,虽然文字中也有晦涩难懂的地方,但能看出译者已尽力还原作者的本意。尽管每篇文字来自不同的作者,但文风都很易懂,逻辑性强,语言非常精炼,信息量很大。相比较下,国内充斥着如此众多的自称畅销书的标题党、断章取义的内容,这本导读卷就像无数沙粒中的一颗珍珠,不易被发现,而富有价值。

回复

  • sylvia01
    sylvia01
    外国的教科书很多都很客观、生动,不带个人的感情色彩,而中国的教科书,带了很多官方的色彩,对未来一代从小思维的培养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 

    2014-04-14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