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气侧漏

哈佛学生真的像传说的那样刻苦?

霸气侧漏

从哈佛回来,经常有人问起网络上一张非常励志的照片——凌晨4点的哈佛图书馆,还有图片下激动人心的“哈佛图书馆的20条训言”,问是不是真的。



这题目就像问美国宇航员从太空上是否能看到万里长城一样,全然不在我们观察的范畴内,真不知道怎么去回答。我和老婆在哈佛待了一年,图书馆去过不少次——事实上,哈佛确实有大概100个图书馆,规模最大的是位于新哈佛庭院(New Harvard Yard)的怀德纳图书馆(Widener Library),旁边的拉蒙特图书馆(Lamont Library)、北门外科技中心里的加博科学图书馆(Cabot Science Library)和燕京图书馆(Yenching Library),都是我们常去的地方。然而,就我们所知,这些图书馆要么是下午5点关门,要么开到晚上10点,跟国内大学图书馆没有区别。至于有没有国内大学那样的通宵教室,我们晚上都要在家哄孩子睡觉,如何知道?



在我看来,用图书馆里彻夜长明的灯光来衡量学生是否勤奋好学,实在不是个好标准,至于图书馆墙上挂的那些名言警句,更是扯淡。且不说哈佛那些图书馆挂的是人像,贴的是各种讲座通知,就算真有名言警句,也比不上黄冈中学黑板左边挂皮鞋、右边挂草鞋的鞭策力强悍。至于有中国电视制片人惊叹于半夜两三点钟整个哈佛校园灯火通明,像一座不夜城,那更是无稽之谈。如果把围墙围起来的哈佛庭院叫校园,其实小得可怜,也就是一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哈佛的绝大部分学院其实都在哈佛庭院之外,沿着几条马路向外分散。我们在的一年时间,哈佛庭院外的马路边曾两次在凌晨三点钟左右发生过强奸案,哈佛警察局还专门发来电邮,提醒学生们后半夜不要随意外出。



哈佛学子当然拥有无可挑剔的学习态度。他们的课程设置比较有意思,招收本科生的哈佛学院,学生们四年时间要修完32门课程,一半是专业课,1/4是选修课,还有8门是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类似于基础课,大概有百门之多,分成七大类,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科学、道德思辨、社会分析、定量推理,学生必须从这涵盖广泛的七大类中各挑出一门以上。



而不论是上大课(lecture)还是小型的研讨班(seminar),教授都会在上一堂课甚至课程一开始就列出每节课的阅读文献。大课还好,不管你看没看,教授都往下灌,定期给你布置论文;seminar就没那么好混了,选课的学生要轮流发言,如果提前不把参考文献阅读消化,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所以,每节课老师一开讲,你都能听到四周传出密集的键盘敲击声。学生们一水儿的苹果电脑,手像乱抖的鸡爪子一样将老师的授课记录下来,还不耽误分出大小一二三四。在哈佛做学生不仅要有专业打字员的盲打速度,快速阅读的能力也不能含糊,据说一天看一两百页A4纸大小的文献是必须的。我老婆曾经选过法学院的课,没上两个月就放弃了,每堂课都发四五百页的卷宗,真是翻都翻不过来。



美国的大学跟中国有所不同,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哈佛商学院、医学院、法学院、文理学院、肯尼迪政府学院等等,都是只有硕士和博士的研究生院,本科生上的统称叫哈佛学院,没有自己的学院楼,所以他们大多以北门外的科技中心为“主营地”,这里不仅有足够的教室,更有一个规模颇大的可以吃中午饭的“食堂”。哈佛学生边啃面包边看书的场景确实普遍,但似乎全美国人对吃午饭都极不重视,左手一个汉堡,右手一杯咖啡,是在美国最常见的午餐搭配。只有谈事的人,才会找个桌子坐下来,要张披萨边吃边聊。



最后说说我在哈佛见到的中国学生。很遗憾,一年时间里,我既没遇到贵族公子,连会做红烧肉的王董事长都没见过。但这里的中国学生确实不少,基本上都是研究生和访问学者,本科生据说每年哈佛只在中国招收10个不到。



中国学生无疑在哈佛又属于最为勤奋的那一类,他们听课打字和阅读文献的速度天然比不上美国人,都有偷偷拿录音笔把课堂内容录下来的经历,回到家里,不把美国学生喝咖啡侃大山的时间用来整理听课笔记,恐怕连进度都赶不上。而这种勤奋一旦形成传统,在校园里成为有口皆碑的存在,超乎美国同学的勤奋好学就不再是中国学生的一个可选项,而成为像犹太教徒头顶的小白帽那样“不管戴不戴都必须有”的品质——教授招中国学生做研究生,让你做TA(teacher assistant,助教)或SA(study assistant,研究助教),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你“学习科研都经得起加班加点”。



和我们合租的就是一位攻读环境经济的中国博士生。他每天早上10点钟去实验室,晚上基本没有在10点前回来过,周末和寒假期间也不例外。我印象中,他数得上的休息不过是每隔两个月到波士顿市里一趟,花20美元买张电影票,在影院里不出来看一整天。


来源:话点

回复

    暂无回复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