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wan

空投火星漫游车

cowan

[图注:火星科学实验室的新颖着陆过程,包括高速空中机动和一种用绳索吊挂漫游车的“空中起重机”系统。]

撰文 乔治•马瑟(George Musser)  译者:陈蕊

内容简介:没错,我们要空投的火星漫游车就是大名鼎鼎的好奇号。这个火星探测器的个头有一辆mini cooper那么大,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最复杂的火星探测器,因“体重超标”,NASA只好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使用“空中起重机”,让这个庞然大物安全着陆。这个听起来有些异想天开的方式,如今已经成功实现了。

汽车广告商总是把他们的汽车放在最不可能出现的地方,比如悬崖边上、岩柱顶端或沙漠中心。但是与美国宇航局(NASA)的计划相比,上面的所有创意都不值一提。NASA计划在2010年,将一辆迷你库珀车(德国宝马公司出产的一种小型家用车,在欧美相当流行)放到火星上去。更准确地说,这是一辆大小和重量都与迷你库珀车差不多的火星漫游车。NASA还打算用一种航天史上前所未见的着陆方式,把漫游车安全地送上火星。先用类似高超音速飞翼一样的着陆舱,带着漫游车飞向着陆地点;然后在着陆点上空盘旋,用一根长绳将漫游车放到地面上。另一辆漫游车的建造者,欧洲航天局(ESA)的豪尔赫•巴戈(Jorge Vago)评价说:“这套系统非常酷!”

促使工程师设计出如此大胆、并且存在争议的着陆方案的原因是价值15亿美元的火星科学实验室(Mars Science Laboratory,缩写为MSL)的庞大尺寸。目前正在火星上漫游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只有手推车大小,MSL的重量却是它们的4倍以上。装载MSL的密封舱宽4.5米,甚至比阿波罗登月任务时的指令舱(3.9米)还要大。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亚当•施特尔茨纳(Adam Steltzner)指出:“MSL将成为有史以来,进入行星大气层的最大的隔热防护装置。”正是施特尔茨纳领导的一个攻关小组,为此次火星探测任务设计了从进入大气、降低高度到着陆火星的整个过程。

勇气号和机遇号着陆火星时,只需要切断它们的降落伞,巨大的气囊会保护着它们在火星表面上弹跳,最后安全落地。如果MSL也采用相同的着陆技术,那么它必须配备的超大型安全气囊就会塞满整个密封舱,根本容不下其他的科学设备。使用着陆架落地则会遇到另外一些问题。用腿支撑的着陆器容易倾倒,制动火箭系统也必须长时间点火,会在着陆地点掘出一个大坑,搅起令人窒息的灰尘。发动机还必须在恰当的时刻关闭,这就必须用到极其灵敏的触地传感器。NASA的调查人员怀疑,1999年火星极地着陆器坠毁的原因,可能就是一个敏感的传感器过早关闭了发动机。

MSL的着陆方案似乎绕开了这些问题。漫游车的母船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喷气背包。当它靠近火星地面时,喷气背包就会点火,在20米的高空盘旋。此时它就用一根7.5米长的凯夫拉尔绳索将漫游车吊下来,然后缓缓下降,速度接近人类步行。如果下面吊着的漫游车开始摇摆,母船只须横向移动就可以抵消晃动。这种着陆方式根本不需要触地传感器—— 一旦漫游车着地,母船维持高度所需的火箭推力就会骤减,它就会记录“货物已经送达”。此时,爆炸装置会炸断绳索,母船则耗尽燃料,坠落在几百米外。这套着陆系统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西科尔斯基(Sikorsky)的一款货运直升机,为了表达敬意,这套系统便用这款直升机的名字命名,被称为“空中起重机”。

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罗布•曼宁(Rob Manning)承认:“有些人认为这套方法太骇人听闻了。”他是NASA火星探测计划的首席工程师,也是前几次火星漫游车探测任务的技术功臣。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因为空中起重机系统从未在太空中尝试过,工程师也无法在地球上进行完整测试,因为这里的重力和气压都与火星大相径庭。不过别忘了,勇气号、机遇号、海盗号和过去的其他火星探测器,也一样没有经过完整的着陆系统测试。当时的成功,取决于工程师建立模型的智慧,今天也没有什么两样。

这项技术关系到MSL探测计划的成败,但绝不仅止于此。如果找不到将更多设备放到火星表面的方法,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例如火星采样返回,就不可能实现(更别提火星汽车广告了)。巴戈说:“接下来的每一项计划,都会让我们向着星际旅行之梦,更近一步。”

拓展阅读:改进安全气囊

NASA的火星科学实验室,并不是正在计划中的唯一一辆超重漫游车。欧洲航天局计划在2013年发射价值10亿美元的ExoMars漫游车,它将携带一套钻井平台,用来寻找火星地下可能存在的生命。ExoMars并不比勇气号和机遇号大多少,但即使如此,它仍然超过了目前安全气囊技术的承重极限。项目科学家豪尔赫•巴戈说,研究小组正在研究一种新型气囊,能在着陆瞬间放气,吸收撞击产生的冲击力。这种方法所需的气囊更少(只要安装在着陆器底部)。关键在于,要让气囊快速破裂,使漫游车不会再反弹起来。目前一共进行过5次下落测试,在其中的两次实验中,一些本该导致气囊破裂的负重并没有把气囊压破。

 文章来自于《科学最前沿 天文篇:太空移民,我们准备好了吗》

回复

    暂无回复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