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Abby

《吉诺密欧与朱丽叶》——对名著的平庸模仿

就是Abby

by 锦灰一堆

我很关注美国以外出品的动画,希望能从中看出在美国主流文化统治的当下,各国能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从而创作出具有本国风格的动画作品。但事实是残酷的,除了日本以外,全线崩溃。如果你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但又不知如何表达,那就让美国人来拍吧,中国人不是成功地假美国人之手宣传了自己所谓的文化吗,《功夫熊猫》就是明证。如果你想自己拍,就请搞出点新意来吧,别老照着美国的葫芦画自己的瓢,这样的四不像画法,还不如直接让美国人来画,这样不但大家都有钱赚,还可以顺搭宣传一下本国的“国宝”,我们的国宝是熊猫,英国人的国宝是莎士比亚,全都交给美国人好嘛?他们是我们国宝的大救星。

我不是如赵半狄那般要抵制熊猫,反而我是支持《功夫熊猫》的。我的意思是,创意这个东西真不是一般人能玩的。当各个国家的动画产业还普遍缺乏创意的时候,美国人已经把创意变成一种产业了。技不如人就少玩技术,多在故事创意上下功夫,但不管是技术还是创意,都可看出各国面对美国动画的无奈。

近期就看到了一个无奈的典型,它就是《吉诺密欧与朱丽叶》。我不知道此片的制片公司是美国还是英国或者是哪一国,反正导演是找了个美国人。初看片名挺感兴趣,期待着能对莎士比亚的名剧能有另一番解读,希望能有当年《狮子王》的惊喜。但在失望之余,惊喜还是有的,我惊喜此片居然能如此平庸。

名著改编是一种相对保守的创作模式,但也极具风险。一方面名著故事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家并不戒意在影院再看一遍,但如果改编得不好,却免不了骂声一片。可如果你搞一个完全颠覆式的创作,效果也相当好,比如2005年拍的动画《小红帽》。对大家熟悉的人物和故事进行后现代解构,像《大话西游》一样,只要搞得好,会得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怕就怕,一方面被名著的模式所困,另一方面又无法完美表达名著的意诣。这样看来,本片就犯了这样的毛病。

本片无非是讲了个《罗密欧与茱丽叶》模式的爱情故事,只是把悲剧变成了喜剧罢了。两个家族的世仇在影片中表现过于片面简单,你铲我草坪,我砍你大树,原著情节只是个空架子。但影片的主人公全是花园公仔,他们的活动范围基本被限定在了两家花园中,这就造成了影片的场景单一。可以看出影片在玩具的拟人化和悬念设置上极力模仿《玩具总动员》,但玩具系列片虽然主人公全是家中玩具,但故事却远远跳出了家庭这个范围,使影片场景更加多样,以此也方便更多的悬念设置。珠玉在前,本片在模仿之余,却显出了生硬和老套。比如大家以为罗密欧死了,原来是车上的茶壶摔碎了;在小罗逃出狗口的过程中却上了个铲车,然后铲车倒土又逃过一劫,过了个灌木丛就见到莎士比亚了。这些情节生硬呆板,影片编导显然绞尽脑汁也无计可施,完全没有看玩具系列时的流畅感受。不过影片在兰花大盗这一段表现完美,值得表扬一下。

两派公仔一红一蓝,看似萌得可爱,但造型过于单一,笔者在看片时不太投入,一时无法分清那么多长相一致的公仔。如果长相过于一致,可以用不同的个性和丰富的表情加以区分,但影片在这方面也有所欠缺。两派公仔看起来人物众多,但个性又相对统一,当然,有一两个稍微出挑点的,但对整部影片的人物设定帮助不大,影片最有个性的反而是青蛙和蘑菇,但这两个东西在造型上很容易区分,所以编导的功夫显然用错了地方。影片人物不但个性过于一致,表情也缺乏个性,这可能是CG技术不过关所置,这可以参照近作《卑鄙的我》中的胶囊宝宝,那么多一模一样的胶囊宝宝,但影片能通过每个人物极具特点的表情来丰富人物的个性表达。

片中两个人类邻居的争执显得突兀,在片中可有可无,并无关键作用。莎士比亚的出场也显得痕迹过重,整部影片的情节设置和感情容量根本就无法填充一个半小时的影片长度,所以整部片看下来,味如嚼蜡。

回复

  • PottEr
    PottEr

    我很喜欢这部动画片啊。我觉得把严肃的名著改成轻松的动画本来就是不容易的事,不太可能兼顾到所有人的口味。

    2014-01-12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