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丸少爷

原来大家都一样啊--《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

贡丸少爷

2013年的一篇博客献给读书心得。(写完发现这狗屁心得啊。。)

原因是这样的,2012年12月我同时在读三本书, 《随园食单》、《食桌情景》,还有就是马上月底才开始读一直读到2013年1月3号的《我们台湾这些年》,同时还时不常的夹杂着看两眼杂志,顺便说下《中华遗产》杂志每年年底的11月、12月特刊都非常值得期待,去年是“慢生活”,今年我12月份才想起来买,主题是“最中国的颜色”。是的,顺便看两眼的就是上面说的这个杂志,其实我觉得也可以当书了。跑题了~~~~~~(所以说我就是没法专心写一个固定的话题呀)

接上段,其实也一直在看书,虽然进度极为缓慢,内容也是杂七杂八,但是没有人要求的话实在无法想起来写“读书心得”这样的学生时代的东西。那么正题来了,社里刚好设立了12月31日为全社的读书日(好有赶脚啊,好有文化氛围啊,让大家自行回家安排读书一天~让我一个习惯了互联网屌丝世界的人各种嗔目结舌啊),虽然我也不是什么爱读书的人,但是还是挺喜欢的,所以,很刚好的我就选一本在读的来做读书心得的目标咯。有目共睹的是,三本书里两本是饮食的,其中一本干脆就是个古文菜谱啦,虽然没有要求书目的题材,但是我还是收敛一下,选择了《我们台湾这些年》(以下简称为《台湾》)这本。

其实这本书是2009年那会特别火,套用腰封上的文字来说就是“中央电视台:2009年最值得一读的30本好书”“中国图书评论协会:2009年度十大图书”还有“《新京报》:2009年度历史传记书”等等,大红加粗的字体写着轰动两岸,获奖无数,不过我也是看后才注意到这些描述,看书的时候直接拆了当书签无视。而当时买这本书,更多的是周围朋友口碑推荐,加上我一直对台湾十分有好感,就连着基本台湾旅行先关的书籍一起买了。但是放了好久(人家09年火的,我12年才想起来读。。。),赶着今年春节再去台湾前决定才要读,毕竟年年去,只知道吃是不好的啊。(说好的读书心得。。都喷了三段了我还是没有。。。写啊)

《台湾》这本书的封皮很扎眼,因为就是红蓝色相见,就是那个什么旗子的颜色(你懂的),我买了一直搁置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封皮看上去好政治的感觉。好了下面要说翻开封皮里面的东西了。编者按里面作者有写到他发现两岸民众之间的陌生,想要了解却又无从下手的赶脚,于是他才决定写一本书,告诉我们台湾到底是什么样子,而读完以后我也确实如作者一开始所说那样,最大的感慨就是“原来我们都一样啊”,原来台湾也没有特别到哪里啊。作者是从自己出生的1977年一直写到了出版的2009年,虽然1985年的事情我真的是无法了解(因为鄙人是1985年才出生的啊),但是也来说说我出生前那几年的内容。

1977年,对于描述那个年代台湾几乎都是国民党员,但很大一部分没教过党费参加过活动的情况,我毫不犹豫的联想到我小时候知道的大人也基本都是党员,但至于是不是积极参加活动缴费什么的就不了解了,但是我上小学后,确实也同台湾那边情况类似,会有老师引导入少先队,然后中学就是共青团员,好像不加入就是掉队分子很不光荣的样子。中间掠过一些政治事件很多的年份,跳到1982年,其中“金庸”一段里说金庸小说被禁了好几本,原本叫《射雕英雄传》的只能改叫《大漠英雄传》,原因看了真是很搞笑啊,因为是射雕出自毛泽东的诗词,真是没想到这种事情原来不止发生在自己身边。类似的禁书事件还列举了一些,其中当然还有什么“恐共”症,错把中央印成中共,结果查了整个报社这样的事情。而那一时期的台湾,正是受着高压统治,要各种小心谨慎。1984年台湾生活水平开始提高,父母喜欢把小孩送去学各种才艺,然后我看到一句不能再熟悉的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看来两岸的父母在教育小孩这件事上真是高度统一啊。

从1985年开始,书里的内容让我有共鸣的渐渐多了。先来说说有关小学的。比如台湾小朋友在课文里学习“蒋公的故事”,课本的内容也是有将政治思想及意识形态揉进去。不过他们的课程多了一个新鲜的“保密防谍”课程,至少我小学的时候是完全没有听过有类似,这个可能也是为了防大陆的吧。不过对比他们每周要读“国父遗嘱”还要鞠躬行礼这一点,我的小学记忆里却没有对着毛爷爷雕塑行礼的印象,不过进校门的时候确实要对着一个什么行少先队礼吧,反正意思是一样,毕竟少先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嘛。台湾小学里面还有当时我们没经历的,就是社团啊,“自治市市长选举”什么的,感觉从小他们就开始培养选举意识,知道投票是什么。相比之下,到了现在我也没有真正体会到投票是什么,除了在大家难以决定吃什么的时候。再有就是他们从小就有防空演习,这个我真是到现在也没有经历过,不过话说回来可能是一直处于比较安全的大环境下吧,但是地震演习也没有系统进行过就有些不应该了。

印象还比较深刻的有1989年的“无壳蜗牛”夜宿忠孝东路的抗议活动。说的其实就是台湾房价那一段时间突然狂飙,然后财团和专业炒房的人各种操作,让许多年轻人买不起房子,于是几万民众选在了全台房价最高的忠孝东路上夜宿,没有暴力冲突,只是聊天打牌度过一晚。、对比这几年北京房价也是飙升的情况,真是惊人的相似。看来台湾的经济在当初比大陆早发展了十几二十年的,这些问题也是早暴露出来了呢。

紧接着是1990年作者所处的初中,他们用的国文教科书居然多是文言文,这点很让我惊讶,因为那会我已经是小学生,但所有课本都是白话文了。而同时期的初中生虽然也学文言文但比例却没有这么高。不过两岸无差别的是“填鸭式教育”,大家都有着不理解却要死记硬背的记忆。作者的初中就有分能力班,我当时念的学校还没有这样来搞,但是高中因为文理分班,再加上年级大排名(文理混合)还是分了文一、文二这样的班级。当然台湾后来也是命令禁止能力分班,我们也有下过类似的政策啊,不过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再次统一了。

上面说的比较多的都是集中在念书这个年龄段,也是因为大部分时间我确实就只有在学校的记忆。其实书里作者在各个年龄段都讲了很多上学的记忆,同时也穿插了很多当年发生的大事件,比如断交啊,反攻大陆无望什么的。但是我从小却没有像作者一样那么关注这些事件,其实电视肯定也报道了,却没有特别关心。以致于现在回想起来,只记得小学六年级那年邓小平去世,教室的广播里传来让大家集体起立,默哀3分钟,但是当时大家懂个屁啊,还在窃窃私语呢。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台湾之前一段时间一直处于想要“反攻”的状态,所以整个社会就会对政治时间更敏感一些,而那会儿的大陆至少我感觉是一片祥和啊。那么对于台湾各阶段教育的综述告于段落,我来聊点“政治”吧。

综上所述啊,对于政治也是因为有了需求才会去关注吧(就是为自己找个借口好啦)。那么对于我来说最有感触的可能是作者在写书的时候还木有开始的大陆到台湾旅游的政策。因为之前虽然有到台湾探亲的相关政策,春节包机什么的,但是却和我没有关系。我就自私的忽略相关的新闻了,我是2010年第一次去台湾,当时只开放了团队台湾游,还不是所有城市,所以一开始去台湾的人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紧接着,开放团队台湾游的城市越来越多了,去过的人都说好(嗯。。某种产品的广告?)于是大家就开始期待有一天可以开放自由行啊,毕竟都是说一样的语言啊!于是2011年开放自由行了,真是不负众望啊!虽然还是分阶段的开放城市,但是这种速度已经很是喜人了,我就跟着政策,在2011年年底又去了一趟台湾,注意这次是自由行。从大局来讲,这应该就是两岸关系在不断改善的最直接体现吧,看新闻的话各种人名各种政见有时真的难以理解,而老百姓其实就最关心息息相关的事情,这样就很好了。不过看了这本书了解了一些台湾的历史,政治上的恩恩怨怨,也对一些原来只知道名字的人有了新的认识,什么陈水扁、李登辉、马英九他们都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台湾人民究竟是怎么参与到投票中选举出自己的总统。虽然两岸在政治方面太不一样,但毕竟都是中国人,文化相通,看了这本书就发现,真的是一样啊。

另外,书中描述的娶“越南新娘”、卡债风暴、高铁通车等等事情,其实也都在这些年发生在我们身边了。以前总觉得“社会怎么这样啊!”“好糟糕啊!”现在慢慢来看,其实这都是难以避免的吧,以前觉得台湾什么都好,其实哪里也都有弊病,只是环境不同处理的方式也不同。以前从没想过除了地铁1号2号还会有别的线路,但是几年之间多了那么多条线路,这就是变化吧。在边看书边笑两岸有些地方真是一样让人觉得糟糕无奈的同时,也觉得我们一定会发展的更好吧。

所以,“原来我们都一样”这句话送给两岸的过去,也希望未来也都一样更会好。

最后,我是真的喜欢台湾啊所以我是带着想要更了解台湾的心情来读这本书的,毕竟有台湾当地的朋友,去了2次也都非常开心,觉得大家没什么两样,如果非要说不一样的话,感觉台湾人更热情,希望北京人不要输啊!要热情啊!弱爆了这心得写的。。。。不过,书很好看哟~~~

回复

    暂无回复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