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茶话会(补2.9) 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却思想深度远高于常人?
嘿嘿~~~原来是不想发一篇新的话题,而是想追贴在2.10的莱茵茶话会上,但是系统提示文字超了~~~然后又记起来2,9的茶话会文章没有(好吧~~其实那天没读了~~)就贴在这里辣
主题是和2.10的很像的,大家就当做对独立人格认识的文章的补充八
1.打破的舒适区越多,你成长地越快。很多年轻人懂得多是因为他们经常跨越不同的领域。
首先什么是“舒适区”?
(反义词更容易理解)非舒适区其实就是你不熟悉你不舒服的领域或者情景。
最简单的,很多人,是不敢自己出门的,比如出省出国,(省内国内)就是一种舒适区,甚至很多老一辈的人,你看着年纪很大了似乎什么都懂,你让他自己买张机票他都不会买,坐飞机更是摸不着头脑了,这就是“非舒适区”。
然后人的大脑是会保护自己的,生活中的舒适区还是具象化的,比如让你自驾游,让你去夜店,而思想或者知识上的舒适区是更加本质的,大脑会自动回避知识盲区和迷雾,
也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听课,有的人听进去了,有的人右耳朵出;同样是看一本书,有的人看得热胡闹,有的人看得真格局;同样是出国留学交换交流,有的人三日之后令人刮目,有的人去与没去没有区别……
知乎上很多朋友加我好友,然后惊讶的发现我比他们年纪小,但是他们觉得我比他们懂得多。
究其原因,我觉得是因为我从小的经历就比较多样而复杂,促使我思索和进步。
比如,如果你生活在一个稳定幸福很少争吵的和睦家庭,确实很不错,但是你会从小开始思考人性吗?
我就不是啊,我父母从小就大吵大闹,亲戚也是离婚的离婚,抛妻弃子的弃子,有二婚的,有出轨的,因为我就是个底层,所以这些太正常了,我也就从小开始反思家庭关系,以至于人性善恶,利益攸关。比如,你的父母对你很好,但是你父母往往和对方家族有深刻怨恨(婆家娘家),这就是一种对于小孩子的认知冲击,“你们不都是一家人吗?”“爸爸和妈妈有什么区别?”
很多朋友谈起童年经历都会有很深刻的阴影,比如小时候对他爱答不理,长大了反而客客气气;小时候对他包容大度,长大了反而刻薄蛮横……当然我不是说家庭幸福的孩子就一定不会得到情商学习之类的,而是说,有的幸福家庭的父母,可能意识不到要主动教育孩子人情冷暖,过度温暖教育,导致孩子没有认识到冰冷的一面,冰与火都是世界嘛。
比如,如果你一路上顺风顺水,你以为的就真的按照你以为的发展,那么你还会有反思和觉悟吗?
我初中经常全班第一,但是最后中考居然擦边勉强进了重点高中;我高中又是经常名列前茅,桃花运也不错,我觉得混得不错了,结果高考将将过一本线,到了大学之后根本没有桃花运;我高中开始写作,诗歌小说,自以为能够去年少成名,结果投稿时才发现自己如此渺小,你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成为作家……
又比如,如果你就是随大流融入人群,没有什么前后矛盾或者明显对比落差的生活,你会对社会有什么思考和认识吗?
我走的是合作办学项目,大学四年,前两年在山东,后两年在澳洲,国内外的两种教育环境生活状态激烈碰撞,这是不是一种打破舒适区?是不是一种对比反思?
我爹年轻时是一个工地的钢筋工,直到我小学才辞职创业,直到我高中才真正迈入小资的阶层,我也亲眼见证了“底层→小康→中产”的白手起家过程,里面的黑白红故事(你懂得),里面的人情世故,沉稳和激进,小聪明和大智慧,我说的难听一点,这不是很多人都能够拥有的经历。
出生时含着金汤匙的,成年时仍然一贫如洗的,都没法得到我得到的这种阅历和智识。
举一个反例,我出国的同学,有个男生,家境优渥养尊处优,琴棋书画好不精英,(他的家产在几千万左右)自以为出了国也自然是顺风顺水,走向人生巅峰,结果?
结果他发现很多东西都不适应,英语不好导致环境难以融入;
国内大学(指我的大学,不是泛指中国大学)课程太简单以至于他以为自己很聪明,到了国外难度倍增,一下子挂科无数;
在国内有大家族庇护有身份有地位,到了国外毫无庇荫,孤立无援;
国内学校都是强制社交,你的舍友你的同学都是固定的,你天天不喜欢也得见喜欢也得见,结果国外人际密度很低,如果你不会来事,你不够吸引人,不去social,很快就会变得孤独不合群……
为什么我能够比他适应?因为我早早的就开始思考反思自己,早早就经历过失望挫折……
2.表达能力强≠思想有深度(或者三观正之类的)
我作为一个最高赞过15000赞的小微答主,我有时候的爆红帖子经常会收到一大堆好评,不乏溢美之词,比如“答主懂得真多”“你回答的鞭辟入里”“终于看到一个三观正的了”“答主思想深度非常老道了”。
当然一开始我也会得意,但是后来静下心来,我觉得……其实吧,一方面是我的表达能力超出常人,能够更一针见血或者形象直观地表达观点,另一方面是大部分读者旁观者,其实也没有多高的水平,说白了,你真的知道啥是“三观正”吗?还不是我说话说到你心坎里了,所以我就三观正了,所以我就懂得多了,有思想有内涵了。所以你觉得我牛逼,其实可能是因为你懂得太少了,好比一群专科生里面,二本当然算是高材生了。
这么说比较不友好,但是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有些我觉得很简单的道理,很多人真的不懂。
这是国民整体教育素质的问题,就像是至今还有很多人相信什么“晚上不能吃姜”“中国人体质不同于洋人所以我们不能喝凉水”等等,至于那些烂大街的心灵鸡汤励志故事,连我父母有时候都深信不疑。
所以未必是我真的已经成为了大师,只是我说话听起来像是大师(表达能力强)。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罗振宇……你懂得。
3.中国社会教育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教育基础差距太大。
我爹当年只是建筑公司底下的工地管材料的小官(一开始是工人),但是毕竟还算是不穷+我爹本身教育素质高,所以我很清楚地记得我小时候,有大概三四套百科全书,就是那种彩页一套十几本那种,我记得当时一套怎么得二三百块,那会我爹工资貌似都没有两千块,你想想吧。
后来我才发现,我很多同学家里,一本课外书都没有,教辅书都不多。
我爹本身就喜欢看新闻讲大局,也喜欢看科幻片战争片,也经常跟我探讨,更给我买了很多精装彩页的图书,在那个年代,这就已经拉开了我和很多同学的差距。
就像第一条里面说的,你的舒适区打破的越多,你进步越快, 所以多旅游采风是很关键的。如果你家里穷或者很宅,多少年都不出门不出国,你指望什么能够知道世界的面貌?
别说世界了,中国,你知道农村长什么样?你知道北方城市什么样,南方城市什么样?你知道底层人是怎么过的吗?你知道有钱人是怎么过的吗?你知道公务员家庭和商人家庭的区别吗?你知道富二代和官二代的不同吗?
如果你涉猎的东西太少,你怎么可能有深刻思想呢?
毕竟,什么叫思想?
思想就是(人所掌握的)世界的规律,
而什么是世界?
世界,就是由农村,城市,山川河流,穷人,有钱人,富二代,农民工……这些组成的,如果你这些,都不太了解,你怎么可能获得什么思想呢?
教育差异自然是老生常谈的了,比如大城市的孩子获得的阅历天然就多,获得技能的成本低,社交的密度高,又比如穷家庭往往父母更不重视和孩子的互动沟通,也不重视除了高考之外一切能力特长包括价值观的培养,这对孩子思想发展都是不好的。
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也是影响孩子智力的重大因素,经常和孩子聊天敞开心扉分享见解,而不是单纯的灌输自己的价值观强制洗脑,这些对孩子发展大有裨益。
经济学界不错的科普书籍《魔鬼经济学》有个经典的研究:
【父母对孩子的智力成长到底有多大的影响。】
结果显示:
高度相关因素:
父母学历高
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母亲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30岁或30岁以上
出生体重低
父母在家讲英语
是被收养儿童
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家中藏书多
低相关因素:
家庭完整
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
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参加过启智计划(为贫困家庭提供早教、卫生、营养和家长参与服务)
定期随父母去博物馆
经常被打
经常看电视
几乎每天都听父母读书
说白了,寒门难出贵子,豪门多有豪杰,教授的孩子肯定学习差不到哪去……当然这里面也不光说明父母的本身学历智商财富水平影响了孩子,也说明我们很多时候,所谓“父母重视教育”可能存在自我感动的现象,到底怎么才算是重视教育?天天给孩子读故事书当然是不错的举动,但是这真的那么管用吗?
当你给孩子天天读那几本廉价的地摊书的时候,别人家几个书架玲琅满目的科学书文学书哲学书——怎么比?
所以教育是一场金钱游戏时间游戏,真的不是说说而已,不是你可以轻易靠“用心真心真爱”来打败的。
4.随着人年龄增长,你的见识和深度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增长。
很多人倚老卖老,尤其是以很多底层的中年人为甚。我就是底层上来的嘛,很知道一些人的奇怪思维:他们觉得自己既然已经在社会生存了大几十年,自然是什么都懂,张嘴就是你还小你不懂,但是说实在的,时代变得太快了,本来老一辈教育水平就很低,大多数是中学文凭,我奶奶文盲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时代一进步,其实很多中年人已经被时代的高铁给甩下去了,但是他们还浑然不知,只是觉得微信淘宝这些东西莫名其妙就满大街都是,大学生也不比自己一个初中文化的懂得多嘛(很多时候是因为老一辈掌握了官职和权威),还不是给自己打工。
总之,那些以为思想深度会随着年龄自然增长的人是很搞笑的,
就好比,一个人说自己不想买房,太荒废青春了,你会嘲讽他“幼稚”,
但是反过来讲,一个人说自己一定要买房,不然没地方住,这种观点难道能够称得上“成熟”吗?
这只是很“正常”的观点而已,不管你问卖菜的大妈,还是门口的保安大爷,还是名校教授博士,他们都会这么说,这只是“正常”,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
所以很多大龄者把自己,思想的世俗化,等同于,思想深度或者成熟,这是很可笑的。
就像“人与人之间还是利益关系”“人没有钱是真的没有地位”“男人还不是喜欢漂亮的,女人还不是喜欢有钱的”这些话当然不能说不对,但是这只是很“正常”的常识,算不上什么思想成熟或者深刻观点。
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成熟了,只是你原来更傻逼的观点被普罗大众的观点取代了而已。客观上这确实是你变成熟了,但是毫无可夸耀的价值。
就好比,你连本科都考不上,你还幻想着当科研人员科学家,过了几年你发现这很蠢,于是你觉得自己成熟了,你觉得还是得考公务员或者做生意8——这只是很正常的想法而已,你并没有变得多么有深度。
毕竟,我们总是有个参照物的,我们所谓的“有深度”,肯定是说,比普罗大众更有深度吧?
学如逆水行舟,你本来就该进步,你好比,你上大学,你说我每年知识都在进步,这不是废话?你干嘛来了?不然呢?
我仅以打LOL为例,一个有志向的人,是要不断进步的,不指望说你今年白银,明年钻石,多少年到王者,最起码,你得
今年把英雄都熟悉了,装备数据记住个大概,
明年把配合套路版本改动之类的进阶心得搞懂,多实践多练习,
后年开始思考一些大局观战略观,逆风怎么办,顺风怎么稳,大龙小龙上中下路关系……
大后年……可能你只是个普通人,也不可能逆袭985,但是如果你有个清晰合理的人生轨迹,那么你当然思想就越来越“成熟”“深刻”。
如果一个人说,啊,我今年又学会好几个英雄,我又进步啦!
说实话你这有点慢,或者你这只能说是理所应当的,不进步你就是在退步,毕竟每年都在出新英雄。
我们人生不也是这样,你不进步你以为就是高枕无忧吗,你进步慢了都跟不上新东西的增速呢。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菲兹杰拉德
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怀揣着大道理的人:
“现在这个社会必须要不断增加学历,不读到博士以后根本找不到好工作,你早晚会后悔”
“打工是永远挣不到钱的,只有早早开始做生意才有机会,做的越晚,你的商机错过的越多,不怪你自己穷一辈子。”
还是那句话,这些观点没有绝对的对错,甚至都很有道理,但是问题在于什么?太绝对,太极端,太苛刻,只有观点,没有背景,只有立场,没有事实。
比如,“国企是不是应该去”?
这是我一次聚餐,酒桌上几个大叔讨论的问题。
这里面存在了很多我们没有说明白的前提和假设或者背景。
按照我小年轻的理解和我身边众多已经参加工作的同学的经验,国企当然是不好的,待遇起薪一般,福利确实好,但是工资天花板一眼看穿,没背景没关系(没有吊炸天的学历),你指望什么升职加薪?
所以干脆别去。
但是有个在国企工作多年混的很成功的大叔说了一个很令我佩服的观点:
如果你能够进入国企核心层,那么你之后获得的利益是要比你混外企私企高很多的,因为这是国家垄断企业,收益太高了,总和收益率(前期摸爬滚打+后期升职加薪)其实还是国企高。前提是,核心层。
你说我们小老百姓怎么进去……人家就进去了啊,或者如果你是技术大牛,你难道进不去吗?
看看,这一次对话,短短十来分钟,就对我的社会观又进行了启发:
我难道不知道进了国企核心层之后会风生水起吗?其实大部分人都知道。
我难道不知道技术岗是有些单位能够突破关系户最快提升的一种模式吗?其实很多国家leader就是这么上来的呀。
但是我确实从来没有深入整合过这些事实观点,我只是下意识觉得“国企反正不好”,这叫什么,这就是“舒适区”,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废了,因为他们的思想舒适区太多了,如同我的“国企反正不好”的舒适区一样,他们也有太多诸如“女人必须是处女”“房价永不下跌”“留学都是骄子”“做生意都是赌博”等等舒适区。
如果你问我,我在知道了这些国企的新认知之后,会去国企吗?
我还是会说我不会,因为我没有那个能力进入核心层。
但是看上去用不上,这不代表这个观点就无意义(这也是个核心思辨问题,无意义就不需要懂了?),
因为很多的认知缺陷(比如我无法正确认识到国企的好处,是觉得国企不好),会对你的人生产生很多偏误的,说不准哪天就走错路了。
何况你怎么知道我以后一定不去国企?我都不知道自己以后干什么呢。
所以舒适区越狭窄,你的人生也就越逼仄,直到无路可走。
5.(更新)格局,格局,格局,什么是格局?
有些朋友可能经常听一个词语,【格局】,太高大上了,牛逼哄哄,到底是啥啊?
大家都知道,是吧,【有大格局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出人头地】
但是啥是格局啊?
难道天天吹牛逼说,我现在关注美联储加息我天天了解阿尔法星人入侵,这就是大格局了?
其实未必。
格局是什么?是知识能力眼界等等的实际阶层或者水平,而不是那些表面上牛逼闪闪的东西。
举个例子,知乎上一堆民科键盘侠可以张嘴就来什么"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预测下一次金融危机",这不代表他们就是超大格局了,不然我也可以装逼说"我给你聊聊宇宙起源吧",那我不就比他们都厉害了?
格局,是实实在在的,一砖一瓦,一个一个知识点,一串一串知识系统的东西。
比如,很多朋友觉得我的文笔不错,思路清晰,觉得他们无法达到我的文字水平。我也很欣慰。很多知乎答主也写了很好的回答,大家都不是科班出身,我就显得比他们专业(就是举个例子别当真),为什么?
因为,第一,我高中开始就是写诗歌写小说的,当然都没有投稿成功,但是这个文学的起步水平就至少是定在了"文学",而不是随手写回答像说白话一样,所以比如成语、俗语、隐喻、典故、叙述技巧可以比较信手拈来驾轻就熟;
第二,我的文字练习量已经比较可观了,诗歌写了300+,小说短篇也是十几部,长篇算是两部十几万字,知乎两年写了大概800+回答(我删掉了一些),真的不算少了,这才有我今天的文笔。而且我写小说时,就是模仿韩寒的针砭时弊风格,社会评论,时事热点的运用也是很多练习的。
第三,我前年跟风做过公众号自己学习,虽然黄了,但是学习了很多文本整理排版技巧,包括怎么让读者更容易读,手机时代怎么突出重点,图片的使用,分割线的使用等等……
第四,我看了一些杂七杂八的书,从历史到经济, 从心理到博物,可以引经据典令人信服,或者说出一些服众的“牛逼”词汇。
所以格局,真的不一定是所谓牛逼哄哄的东西,看红楼梦?看量子物理?写改革开放四十年为背景的小说?
所以我写作上的的格局是什么?
是我在编排文本上,有过公众号的经验,读者看了更舒服;我在文字运用上,有过小说诗歌的底子,更文学性更生动活泼;我在社会议题评论上,有过韩寒黑色幽默式的基础,大家看了既有思想性,又有娱乐性;我在文本深度上,有正经的历史经济心理学资料的补充,大家看了觉得还是有点专业性的,更易服人……
这些未必是多么高大上多么【高】的东西,但是最后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我一个小年轻能够输出比较可观的内容了。
你看了我刚才说的东西,可能觉得不过如此,但是我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是我一个籍籍无名的人,不买不刷,能够实现一个回答过一万五千赞,而你可能也写过小说,也回答了几百个问题,也成语用的贼溜,也看过一些闲书,
你就不行,这难道不是格局吗?那什么是格局呢?
人都是这样的,人都更愿意看结果,唯结果论,你牛逼了你赚钱了,才服你。
这也是一个关键点,
就是很多大格局的东西,大部分人都觉得毫无意义,或者不觉得很高端很牛逼,这才是,拉开普通人和有志者的认知差别的关键。
等到别人突然成功了,突然达到了更高层次,往往你就会感觉很奇怪,他也没干啥啊?是吧?
一个词来形容,【格局】就是【高屋建瓴】,
这个成语,不就是从上面倒水的意思嘛,说白了,
就是你要有个高势能,在某时某刻,才能有力道,才能有冲击。
比如你从小就跟着美剧练口语,其实说白了,大部分人大部分时候都用不上,
比如你从小就看历史书学大人物,其实说白了,大部分人大部分时候都用不上,
比如你从小就爱画画会写生,其实说白了,大部分人大部分时候都用不上,
但是呢?
我告诉大家一些真实案例,
我爹原同事家的哥哥,因为从小就英语底子好,最后非常幸运的靠着GRE高分和优秀的口语能力,抓住了宝贵机会赴美读博(说幸运是因为读博这种事情不是靠拼命就一定能成的),而且是美国那边免学费给生活费那种;
我亲戚家的孩子,从小喜爱画画,说实在看上去没啥实际作用,高考也不加分,但是正是因为这个基础,本专业不是很理想,大二转专业学了建筑设计,如鱼得水,瞬间高大上了,没有绘画基础,这个机会根本不存在;
我老爹自幼看杂书,经管哲学,连佛经圣经都看,有啥用?用处就在于,生意场每次大变动,每次中国经济调整(我家是搞建筑行业的你想吧),都能够幸存下来,而别人真的就说死就死了啊,
包括酒桌上跟别人吹牛逼,别人吹的是香车宝马,我爹吹的是八卦易经,能一样?
再举个很现实的例子,减肥。
我作为多年减肥选手,当然知道“管住嘴迈开腿”的基本准则,然而还是减不下去。
直到我开始健身增肌,我为了科学增肌,学了很多营养学知识,懂了很多控制体脂率的概念。
其实我只是想减肥罢了,我增肌也是听说肌肉量可以增加基础代谢,然而这些高层次的营养学知识健身知识却对我减肥产生了重大突破。
比如,我之前就是纯粹硬饿,我作为吃货要是轻易能够不吃我也不会胖啊(对吧),我之前只做有氧运动为了消耗卡路里,天天跑500卡也无济于事,我之前天天盯着体重,想着瘦下来体态自然都会好了。
但是后来健身理论+健身实践告诉我:
纯粹硬饿就是不对的,因为想保持好身材就必须找到可以吃一辈子的健身食谱,短时间硬饿必然反弹,不存在减肥餐,只有终身都这样吃的健康餐。比如中国人吃米面碳水太多,吃蛋白质太少,油脂其实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吃的糖+碳水太多太多了,你为什么觉得吃饭一定要吃“主食”?你为什么觉得以奶蛋肉为主的饮食就是不正常的,平时不都说奶蛋肉好东西吗?
有氧运动的减肥效果有限,必须增加无氧运动来增加基代+改善形体,体重也不是减肥唯一指标。当我体重只减少了五斤回家时,都说我身上明显瘦了,我说我一共瘦了就那几斤。这就是健身的作用,我大概三个月的无氧+动感单车训练,而且我还是比较偷懒的,但是效果就是我在体重仍然比较大的状态下(我就根本没怎么掉秤)有了人鱼线,腹肌虽然没露出来,但是我之前体重更低的时候连腹肌的影子都没有——体质明显提升,山东冬天我都是衬衫+外套两件出门,头疼脑热也不再会发展成生病。
所以也是一种【格局】,学着看似过于高端科学以至于无用的营养健身学知识,实现减肥这一个低端操作:
当别人还在靠吃保健品实现不得病的追求时,你靠着更纯天然的健身就实现了,当别人忍饥挨饿实现瘦身的追求时,你靠着健康的饮食就比他们更紧致健壮,当别人只关注体重少了几十斤时,你一斤不掉还比他们更性感……
所以如果,【格局】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都知道牛逼,都知道学了立马就有用,懂了就立马变得高端的,那些知识见解技术技巧,那么每个人都去学了。
然而呢?当然不是啦。
比如我本科是电气的,我却看了很多经济学社会学的书,比如《魔鬼经济学》《动机与人格》《枪炮病菌与钢铁》《未来简史》等等,
你说有什么用?
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用,说难听点,就算是来知乎写东西装逼,我也没用上多少其实(我也记不住啊,这么多内容,而且那么专业)。但是等你真的用上的时候,别人是无法望其项背的,现学肯定就晚了。
而且很多知识,影响的是人生规划,不充足的知识会导致一个人不断走弯路走错路,他自己还浑然不知,形成恶性的闭环,他会把这些因为无知而面临的“突发问题”都责怪为天灾人祸,却不知道本质上,就是因为自己无知无能。
就是因为大家都觉得看这些没用,学地理没用,看科幻没用,这没用那没用,这也不需要懂,那也没必要学,
天天就是口红色号,AJ阿迪,炒股投资,微商代购,这些来得快的,来的刺激的,最有用,是吧?
我有时候也苦笑,感觉自己的很多技能爱好知识真的“毫无意义”,
比如我还可以大致给你画一张世界地图,标注主要地区和城市,这有啥用?找工作有用?谈恋爱可以显摆?谁给我张纸让我表演呢?
但是这就是构成你的未来大格局的基础,一砖一瓦,路在脚下。
格局其实并不是一个要去生造出来的装逼的词汇,没必要去文字游戏,它到底怎么准确的翻译成人话,其实格局就是你的眼界啦知识层次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之类的,
只广不深不行,只深不广也不行,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什么叫世事洞明?要博物要好奇要深思;
什么叫人情练达?学情商学社交学人际。
我觉得有一个关键词,来形容【格局】的,那就是探索的欲望,你得愿意学习那些没用的知识,你得愿意探索那些困难的领域,你就像一个探险家一样,不断征服世界的迷雾地带,才不断收获不断进步,这个道理不难理解。
你关注世界局势,才能在中国发展,你关注社会心态,才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身处,更高的格局/位置/眼界/水平,才能在低层次【降维打击】。
感谢支持。最后一条说的可能逻辑性上不是特别好,大家主要是感受一下,不要过度追究
回复
-
暂无回复
相关话题
- 莱茵茶话会(2.8) Sam_Winnki 喜欢:0回复:0
- 走在单向街。为什么职场上你只能羡慕别人? 霸气侧漏 喜欢:0回复:0
- 《王尔德》:他爱的男人,他所执着的美 sunshine 喜欢:2回复:2
- 关于独处-叔本华 Moraynia 喜欢:0回复:1
- 莱茵茶话会——诗人,对被要求sacrifice的控诉 Sam_Winnki 喜欢:0回复:0
- 奈保尔访谈:我相信文学的纯洁 PottEr 喜欢:0回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