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藻

《紫禁城的黄昏》有感

水藻

by 张黎新

在清帝退位一百周年(2012)即将过去的时候,恰巧读完了庄士敦著、高伯雨译写的《紫禁城的黄昏》。

作为末代皇帝的英文教师(也是唯一一个拥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和亲密的朋友,庄士敦在1919-1927年间亲身经历了逊帝小朝廷的众多重大事件,他的这本回忆录详细记述了关于溥仪及那个时代的故事,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皇室内幕,溥仪为此书所作序言中也写道:“仓皇颠沛之际,唯庄士敦知之最详。今乃能秉笔记其所历,多他人所不及知者。”可以说,庄士敦的这本书颇具“独家深度爆料宫廷秘事”的性质,也难怪当年此书甫一出版便轰动欧洲,后来还成为贝尔托鲁奇拍摄电影《末代皇帝》的底本——我记得在该影片中的确有一个镜头是英若诚饰演的战犯管理所所长打开一本厚厚的Twilight in the Forbidden City阅读以便了解溥仪的经历,书的封面是给了特写的(当时还感慨过典狱长语言水平真高,竟然看的是英文原版!)。

此书的中译本并不少,手边搜集到的就有四种(详见后文书单),然而高伯雨先生的译写本却独树一帜,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他别开生面地增加了海量评注,全书由他增扩的内容与所译原文篇幅相当甚至更长。有的注释篇幅之长,甚至可以当作一则随笔来读。因此,与其说这本书是对庄士敦一书的翻译,不若说这是高伯雨再创作的一部作品。

高伯雨先生所作的评注主要可分为这么几类:介绍书中人物的生平及相关轶事、补充书中事件的背景或信息、纠正原作的错误、发表个人观点。大部分注释都有确凿的历史资料为证,真实可信,颇显高先生作为掌故大家的功力。译注没有采用脚注或者尾注形式,而是直接夹杂在原文之中,以不同字体区分开,令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拨去庄氏原文的情感雾霾,看到真实的历史细节。

庄士敦对于自己这个特殊的学生充满了爱护以及拥戴,以致晚年时甚至在自己所买的岛屿上高悬满洲国国旗,以示不忘故主。因此,其原著字里行间都盈溢着对溥仪的维护和同情也就不难理解了。他笔下的幼帝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少年,对腐败的内廷充满厌恶和改革的决心,颇具诗画才能,向往宫廷之外的自由生活等等。

然而在高伯雨先生的注释中,我们看到的是另外一个模样的溥仪。举例来说,庄士敦认为溥仪“精通书法”,而高伯雨却评注说“简直是笑掉人家的大牙。一九二六年我见北京《京报》影印他留在故宫的‘御笔’作文稿本,字体极坏。一九三五年他在满洲国做‘皇帝’,所批的公文,字体活像一个八九岁学写方格字的学童所作。庄士敦赞他的书法好,大概所见的是‘南书房’翰林代笔的吧”。而对于庄士敦记述的逊帝颇有诗才甚至化名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了诗作一事,高伯雨用了七页的译注来说明溥仪实为一“无聊少生趣之少年”,并非什么有“诗人气质”的天才,所举实证既有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对此事的回忆,又有当时报刊对于溥仪文字水平的记载(一九三六年六月五日上海出版的《逸经》半月刊),充分说明逊帝乃是文笔不通的庸才。讲完这些还不够,译注部分又进一步扩展,将溥仪妻妾的文字水准都一一举例点评,读来颇有趣味,此处摘一则溥仪的“大作”《三希堂偶铭》共赏一下:

屋不在大,有书则名,国不在霸,有人则能,真此是小室,唯吾祖馨。琉球影闪耀,日光入纱明。写读有欣意,往来俱忠贞。可以看镜子,阅三希,无心荒之乱耳,无倦怠之坏形。直隶长辛店,西蜀成都亭。余笑曰:何太平之有!

全书较多的注释是针对原书中提到的人物和事件的信息补充,以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其人其事。例如原书中提到逊帝在故宫里装电话一事时只说了一句含糊不清的“很快我就知道他充分利用了这个新东西”,译者却在这里补了一大段关于溥仪第一个电话的趣闻——原来是打给一个叫“徐狗子”的唱曲艺人,而溥仪在电话接通后高喊了一声“徐狗子!”后立刻就把电话给挂了。这一段补充将一个顽童皇帝的形象活脱脱地推送到读者面前,较原文轻描淡写一句带过此事,此注的效果不言而喻。另一例是关于溥仪大婚的,在翻译过庄士敦对此事的叙述后,高伯雨先生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第三百二十四卷“大婚”一条所载的各种礼节以及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中关于同治和光绪大婚的记载摘录给读者以备参考,同时指出“可见小朝廷虽竭力铺排,但比起全盛之时已有大小巫之别了”,令读者自己去对比今昔差距。

高伯雨先生自己所作的点评亦非常值得看,虽然一些评析未免偏激,但却尽显老先生的耿直个性,读来畅快淋漓,十分过瘾。如庄士敦企图为“满洲国”的成立辩护时,老先生的译注如是说:“庄士敦这种荒谬绝伦的言论,在这一章里真是说得头头是道……这些废话,似乎不必再替他说一遍,译到这里便够了。”看到这里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译者还可以这样对原著者发脾气,甚至拒绝译下去!再如说到溥仪大婚一班死忠进贡礼金时,高先生毫不客气地对这些遗老遗少进行了嘲讽:“遗老中以陈夔龙的宦囊为最富,初时他打算进贡一万,后来不知怎的改为五千。大概怕‘猪怕壮’之故。”

如上段所述,高伯雨先生并没有遵循惯常的翻译方式,而是根据自己对读者需要的判断,无趣的内容干脆不要,只保留精彩的呈献出来,比如,此书起篇即是庄氏原书的第八章,一至七章全部删去不用,因高先生觉得从戊戌变法到清帝退位这一段历史“多为国人所知的事,平平无奇”,而自第八章起,“精彩渐见”,十三章以下“就引人入胜了”。全书的章节设置也异于原作,标题完全是高氏再创作,他还将每个章节断成若干小块,根据讲述内容自己增加小标题,方便读者了解将要读到的内容。

以常规的翻译标准判断,高伯雨先生的译写本似乎离“信达雅”还有相当的距离,因为多用意译,有些地方则更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演绎原文的意思,加入了他个人的情感色彩,虽然他自己说“拿来与原文一字一句的对比之后,当然略有出入,但译者愿尽量保存原意,绝不欲违背原作者的意志”。但与其他译本相比,还是有偏离原文较多的情况出现。比如严格按照原文翻译应当是这样的一段文字:

当他想要钱的时候,就传话让管家卖掉库里的一些玉器、瓷器、珠宝、画像或其他贵重物品(大多是被赏赐的皇室藏品)来筹钱。管家想拿什么东西就拿什么东西,觉得哪种方法有利就怎么处置。然后,他想给主子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这个宝库最近已经遭到一些民国政府的士兵抢劫。一位著名的军方人士可能下了命令或是默许这次抢劫。这样必然加速他的宝库被挪作他用的命运。

到了高伯雨先生笔下,这段文字却是这样的:

但碰到王孙等钱用时,就叫他的管家替他出卖库中一些古物,无非是从前内府颁赏的瓷器、书画、玉器等类。管家奉命,自然是欢天喜地,选出最好的卖了,但拿到天津给他的主人的现款有时少得可怜,绝对不能满足主人所需。为什么只卖得这许多呢?管家也有他的理由,他说,近日有些军士来劫库,军阀诈作不知,一味纵容,也许还是那个军阀假手于人的呢!他们这样做,不知是否有意使仓库早些腾出来做别的用途。因此卖的价钱就不能如理想了。

然而对比国内出的几个版本,总的来说不及高译本的地方还是多,因为这些译者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地在“做”翻译,少有注释,对于原文一些较难理解的地方,译者也没有做更多背景查证,而是选择按照字面处理,但是在高伯雨的译写本里却可以发现其中原来另有乾坤。如原文一处对当时北京的评价中写道:“…a city with a parliament that had yet to produce its Pitts and Gladstones, but had already equipped itself with movable inkpots; …”

各个译本分别将此处处理为:

“这个城市尚未产生一个自己的皮特或者格莱斯顿,却已有了装备了活动墨水瓶的议会”(陈时伟译本)

“在这座城市中,尚未产生自己的皮特或者格莱斯顿,却已装备了活动墨水瓶的议会”(惠春琳等合译本)

“这座都市的国会,尚未产生皮特和格莱斯顿这样的政治家,但已经置备了便携式的墨水瓶”(李伯宏译本)

“这座城市的国会,尚没有产生自己的比特与格莱斯顿,却已准备好了便携的墨水瓶”(耿沫译本)

这句话中最难理解的地方是Pitts and Gladstones这两个人名及movable inkpots,在上述各译本中,前三个都对人名做了或多或少的注释,而这个墨水瓶四个译本却全都只字未提究竟何意,只是照葫芦画瓢把文字翻出来。然而高伯雨译本却是这样的:

这个城市又有参议院和众议院,虽然还未产生有毕特(Pitts)、格莱士东(Gladstones)这样的人物。(按:这两个都是英国十九世纪的政治家,在议会中以演说著名而又特有风度,不像中国那班议员那样无耻,甚至愿做猪仔,被曹锟收买。作者盖讥中国只会学人家的形式也。——译注)然而开会时打架、掷墨盒的把戏已数见不鲜了。(按: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十八日,众议院开会,因议长问题,拥吴景濂派与反吴派双方打架,拥吴派议员薛丹曦上台将反吴派议员王杰推下,两派遂展开大战,议员黄翼飞一墨盒,击中吴景濂额角太阳穴,血流如注,黄翼被捕。这件事曾腾喧世界,成为中国官场一怪现状。注者当时尚为初中二年级学生,读《申报》所记,印象极深,四十二年后的今日注此文,尚觉脸庞热辣辣也。——译注)

读过这一例,高伯雨先生与现今译者的差距不言自明。虽然高译本并非完美,但跟其他译本相比,却能令人越读越对译者心生敬佩。所谓“匠人”与“大师”的区别正是如此吧,可惜我们这个时代的翻译作品多被匠人占据,做翻译的人中以大师的标准且有大师水准的却是少之又少了。

看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字里行间伴随着一缕末世过客的哀伤,然而看高伯雨的译写本,却处处感受到正人视听的铿锵之声。在同一本书中展示作者和译者两种情绪的对抗,由读者自己判断孰是孰非,不可不谓有趣!

写到这里,应该不需要再说什么推荐的话了,就此打住。

参考:

英文本:Twilight in the Forbidden City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10月1版1印

中译本一:紫禁城的黄昏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年4月1版1印 陈时伟等译,马小军校

中译本二:紫禁城的黄昏紫禁城出版社 2010年12月1版1印 惠春琳等译

中译本三:紫禁城的黄昏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年11月1版1印 李伯宏译

中译本四:暮色紫禁城:洋帝师眼中的溥仪与近代中国华文出版社2011年7月1版1印 耿沫译

回复

  • 痛并快乐着
    痛并快乐着

    是在看了《末代皇帝》这部电影之后和好朋友讨论时她推荐的这本书~

    2014-03-06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