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青山那一边》
by 田秀娟
2012年12月31日,忙忙碌碌的2012年的最后一天,上班十年以来最诗意的一个假日。“外研读书日”的通知中说,“一个人仅仅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 , 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这句美好有深意的话,“于我心有戚戚焉”,是这个漫长冬日中的一抹温暖亮色。
伏案慢慢读完钟叔河先生的《记得青山那一边》(海豚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钟叔河),掩卷静思,心中只有“极好”二字。最初拿到这本书时,寡陋如我,是第一次知道钟叔河先生。百度一下,方才知道作为出版人的钟叔河曾经的三件大手笔是:出版过《走向世界丛书》、出版过周作人的书、曾国藩的书。看这三点,足以感受到钟先生的胸怀和眼界,“品格不俗”。而作为作家的钟叔河,往往是千字文章中大有奇趣。于是,从《念楼学短》开始追着看钟先生的书,果然每次阅读都是一次精神的盛宴。
作为出版人,俞晓群的名气在业界也早已是风生水起,“海豚文存”是继“海豚书馆”之后又一叫好又叫座的系列丛书。这样的文集,真好,“大家小书”的风范,是我这样的平凡读者的珍宝。
《记得青山那一边》的书名源自钟叔河先生为《茵梦湖》(德,施笃姆)一书而做的一首七言诗的首句。
记得青山那一边,年华十七正翩翩。
多情书本花间读,茵梦馀哀已卅年。
第一次读《茵梦湖》,是在初中还是高中时代?总之是在清新美好的少女时代,心中对未来充满玫瑰色的幻想,生活中在忙着念书考学,有些羞涩、有些敏感、有些多情的二八少女,所有的小思绪、小惆怅都躲在密密麻麻的日记里,藏在上学路上边骑车边哼唱的旋律里,沉淀在喜爱的每一本书、每一首诗里。“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里,并不知爱情为何物的我,偏偏会被这样没有结果的爱情、飘散在风中的惆怅、充满哀愁的怀念深深地打动。只是这么多年来,几乎再没重温过这本书,虽然它一直静静躺在我青春记忆中那朦胧温暖的角落里。
只有一次,研究生一年级的文学选修课上,日方老师提到这本书,因为中日书名音译不同,同学们都面面相觑,不知老师提说的是哪本名著。老师几句介绍之后,我忍不住惊呼《茵梦湖》!那浪漫天然、飘逸哀伤的故事重现脑海,不由得再次沉醉于施笃姆优美诗意、清丽脱俗的文笔中。
《茵梦湖》中,巴金译文有云:我们的青春就留在青山的那一边,现在它到哪儿去了呢?
真的呀,有谁知道,有谁能说,那藏在石楠花中的青春,那跑过操场时洒下的银铃般清脆的笑声,那从“坏男生”们的口哨声中走过时气愤羞涩清澈的眼神,那见到年轻帅气的数学老师时不声不响躲开却又忍不住想回头多看他一眼的少女心思,都到哪里去了呢?虽然生命会日渐充盈、丰富、自由自在,可是那单纯、单薄甚至单调却永远至真、至美、至纯的青春是永远都让人怀念和眷恋的啊。那是无处可寻的青春,也是无可告别的青春。
《记得青山那一边》,仅仅是这个书名,已经让我遐思半天。书中的内容,更是像一阵温柔敦厚的清风,深入我心。
全书分为三部分:忆故乡、论美食、念故人。文章大多是作者自谦为“文人不屑为、学人不肯为”的千把字短文。对于这样的千字短文,作者往往借用陶隐居诗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其实,细细读来,方寸之间,自有天地。
听一位长者,娓娓道来长沙的美食、四川的美景、故人的旧情。让人无限神往“煮得咕嘟咕嘟响”的“黄牙咕煮豆腐”、“惟山僧野老得以有之”的极鲜甜芳馥的山间野笋。跟着言极简、意极丰的文字,重新认识“阳光下,浪花把江水衬映成亮丽的碧蓝”的岷江,“望去仿佛在烟云飘渺间”的都江堰离堆,感受成都“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清丽的地方风物、流风馀韵,那些我曾经去过的地方,在钟先生的文字里却感受到很多自己的眼睛错过的韵味和美景。最爱长者回忆长者的文章。人事沧桑中让人感叹、感慨、感悟。没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活泼有趣懂生活的性情,是写不出这样美好、有趣、有深意的文字的。
好文如好酒,久而弥笃,历久弥新,值得慢慢品读、回味。钟先生的夫人打趣钟先生写文章是“獭祭鱼”,那当然是大家的自谦。而我,却连冰面上的鱼都不认得多少。哎,这次第,怎一个“衰”字了得。好在,一切都来得及慢慢努力。是为读书笔记第一篇。
回复
-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