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洋葱管理员

《理想国》:从哲学到政治

爱洋葱管理员

《理想国》讲了些什么呢?

爱洋葱编辑说:本书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理想国》是以讲故事开始的,全篇以对话形式呈现。内容不仅仅涉及政治、哲学、艺术,还涉及到教育、道德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读《理想国》的整个感受便是由浅及深的一个过程,是被故事所吸引,被哲理所困惑,被解释所说服,被结论所启蒙的一个过程。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反复回味,每一次回味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想,这也许便是《理想国》的魅力所在吧。


苏格拉底在《理想国》第七卷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假设一群囚徒被关在看不到阳光的洞里,他们的脖子和脚都被绑着,因此他们只能直视到前方的墙壁,而不能扭身。


然而,在他们身后有一堵矮墙,墙后面有熊熊燃烧的大火,在大火和墙之间有人将木偶高高举起,其影子投射在囚徒所能看到的前方的墙壁上,因而囚徒坚信那些影子是真实的物体。


直至某天,一个囚徒挣脱桎梏,走出洞穴,一直呆在洞穴里的他一时适应不了洞外的环境。他在阳光下睁不开眼睛,什么都看不到,痛苦万分。


然而,当他适应了洞外的状况之后,却很庆幸自己看清楚了真相,他为之前的自己以及深陷洞内的所有人感到悲哀,因此他不愿意再回到洞穴中,过囚徒的生活。


这便是《理想国》里著名的“洞穴理论”。


“洞穴理论”除了其体现出来的表层意思之外,每一概念都有着不同意喻。


首先,柏拉图“洞穴比喻”中的“影子”实质上象征着人类感官的狭隘性,在腿脚和脖子都被锁住的囚徒眼中,“影子”就是他们所认为的真实的一切。然而,影子毕竟是一种幻象,具有欺骗和迷惑性,我们要获得知识或者通往自由,必须要破除这些假象的束缚。


其次,囚徒象征着在现实中未进行哲学思索的芸芸众生。他们只能看到洞壁上的影子,因此才荒谬地认为影子就是所有的真实;而铁链意味着束缚人们的一切假象。


再次,柏拉图洞穴理论中的那些挣脱锁链的人象征追求真理、接受教育并且获得知识的人,柏拉图称之为“哲学家”或“智者”。他们通过哲学式的思索,使自己摆脱锁链的束缚,实现对真理的认识及其自身的解放。


柏拉图通过“洞穴理论”体现了其“哲学王”的思想。


柏拉图认为:“只有在某种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出来主管城邦,并使得公民服从他们的管理时,或者,只有在正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地爱上了真哲学时,——只有这时,无论城市、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


只有“智慧”与“理性”化身的哲学家充当国家的管理者、教育者,才能使人民过上最“善”的生活。


柏拉图的“洞穴理论”表达出来的教育思想是独具特色的,它呼吁我们要摆脱那些陈规旧俗的束缚,能够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承受“走出洞穴”时经历的迷惑与巨大的痛苦,经过理智的思考,从而走向一种理性、自由的生活。我们要怀着一颗追求善、自由的炽热之心,开启我们一生的学习之路。读完第七卷最直观感受便是哲学层面的启蒙,正如文中的囚徒看到的影子一般,我们对外界事物的直观认识只是所谓的“感性认知”,因此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和真相。


而束缚我们的铁链却有很多,从有形的经济基础的束缚、地理因素的制约等,到无形的社会舆论压力、个人认知水平的限制等等,要破除这些束缚,就要去挣扎、去流血、去感受痛苦,通往灵魂自由。  


正如电影《无问西东》里面所说: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回复

    暂无回复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