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猛虎,既能细嗅蔷薇,也能杀人吮血--读《看见》
很难把《看见》简单归类成散文或者采访集。它并不是属于文艺青年那样每天都可以信手拈来的残酷青春。在这里面看到的,不仅是作者本人一步步的心路转换,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心路历程,也是一群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环境。
柴静的出发点不在于揭露多么惊天动地的社会黑暗面,她关注的,是新闻中的“人”。由此,也决定了,她的新闻,是平和,有人气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审问。
《沉默在尖叫》
这一章节让我想起章诒和的《杨世女》和《刘氏女》。那些出生在七十年代的女人,和我的母亲差不多年纪。她们身上有传统妇女的坚韧和勤劳,隐忍和温柔。她们没受过教育,没有技能,没有外出打工的机会,像栽在水泥之中动弹不得。她们只能寄身在根深蒂固的男权之下,即使家庭暴力也是逆来顺受。然后唯一的一次反抗,又成为了下半辈子的牢笼。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正如,一个人犯罪,法律可以惩罚他,却不能拯救他。
作为围观的人,也不能拯救她们,更无力拯救在她们身后的老小。“你想采访弱者,就要让弱者同情里”书中的一个摄影师说。我们在看别人的时候,总是太急于给别人下一个定义,圈定一个印象,再凛然大义地以自己愚昧的立场去剖析,最后以为,这是多么正义公平的评价。在看边缘人物的时候,我们所持的,其实是“大多数人”的价值观。而吸毒者在大多数人眼里,是多么不可饶恕,一个吸毒者后面是一个家庭在遭罪;卖淫者多么可耻,出卖身体换取钞票;同性恋就离经叛道,违背传统!但是,当众人在指责一个人“恶”的时候,最大的恶意却转移到了众人之中,而众人的恶意,是杀人的动力。在看过柴静采访药家鑫的父亲,那个苍老无力的父亲,甚至在儿子死后都耻于提起他。那一刻,造成这个父亲心痛的,到底是那个杀人的儿子,还是众人心中的恶意?那些“躲”在柜子里的同性恋者,他们是心理上的艾滋病人,这个心理上的绝症,恰好是社会给他们的。是大多数的价值观给他们的。
《只求了解和认识而已》
有些事情,有些行为,以及我们对这些行为和事情的反应仿佛是约定俗成的——谴责。
因为我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我们要维护一条道德的底线,是对生命的尊重,一个社会是有规则的,不是随性而为,不是背叛、暴力、滥交、杀戮。对“生命”的尊重,那么一条生命的范围可以宽泛到什么程度?或者说,那条“生命”可以卑贱和高尚至什么地步?一条人命算高尚?那一条蚂蚁算不算卑贱?每个人的处境不同,道德观念不同,如果一个社会的规则是道德的话,每个人的道德底线是不同的,这个规则最好随时做好崩盘的准备。那么,如果,这个底线是法律呢?我很诧异地看到,虐猫者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底线是法律的话,他绝对不会虐猫。在这一章里看到了,许多以前未闻的事迹。心里一直有一个强硬的观点,过快,过分武断地去裁决一件事,去给人下定义,分好坏,赞成或否决他的观点,喜爱或憎恶他本身。可世界、人,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不能得到理智的结论,是因为,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错的。因为一开始就是带着偏见去看的。是被模式化的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不能理所当然地去谴责那些坏蛋。因为,那些你认为的坏蛋,在心里都不认为自己错了。然后才能看到,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恶同居。心有猛虎,既能细嗅蔷薇,也能杀人吮血。by 王俞涵
回复
-
痛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