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你身边看不见的“大猩猩”—从《看不见的大猩猩》说起
俗话说“眼见为实”。人们总是凭借直觉认为,自己所见和所感的都是真实的。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读过《看不见的大猩猩》这本书后,也许你就后发现,其实我们的眼睛并不可靠。
《看不见的大猩猩》的作者Christopher F. Chabris和Daniel J. Simons都是心理学专家。全书用心理学史上最知名的实验之一“看不见的大猩猩”开篇。“看不见的大猩猩”实验室这样的:参加测试者被要求观看一段影像资料,并记住影像中黑白两队篮球队员中白队队员的传球次数,时间很短,只有一分多钟。在这段影像里,两队队员比赛过程中,有一个人装扮成大猩猩在背景后面跳来跳去持续一段时间才过去。然而在观看结束之后接受提问时,至少有一半的测试者没有看到大猩猩。该实验后来在全球范围内被重复了若干次,结果十分一致:至少有一半的人没有看到影像资料中出现的大猩猩。这个实验深刻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本书作者通过剖析大量心理学案例,严谨流畅地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认识方面的六大误区:注意错觉,看见不等于看到;记忆错觉,记得不等于记得准;自信错觉,自信不代表能力强;知识错觉,知道不代表明白;因果错觉,相关并不是因果;潜能错觉,潜力并不是无限的。
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平常自己所见的、记住的、以为的、知道的东西,也许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在当今这个信息和新事物大量塞满我们生活的时代,生活中、工作中的“大猩猩”无处不在。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强的指导、借鉴意义,使我们避免书中提到的错觉和误区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比如书中提到的注意错觉的一种——“视而不见”。人们之所以有时“视而不见”,是因为人们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注意到功能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地分配这些资源。认知资源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一个界限,一旦某种复杂活动超过认知容量的最大限度,人们就无法完成原有任务。行动的结果本质上取决于认知资源消耗的多少——耗费得越多,任务完成的质量就越差。”这也许能解释为何我国刚颁布的交通法中明确规定“机动车驾驶员不许在行车过程中打手机”。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那我去买个蓝牙耳机好了。”然而,作者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心理学家的建议——驾车时使用电话容易导致出事故的原因在于讲话本身——说话是一件耗费认知资源的事情,无论使用的是何种电话机。我相信看完本书的读者都会在是否买蓝牙耳机这件事上慎重考虑的。
又比如书中提到“记得不等于记得全、记得准”。“实际上人们的记忆信息并不是现实的复制品,每次回忆都是一个信息重新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还要受到个体主观意识的制约。”所以,当我们在工作中就某问题与同事进行沟通后,很有必要发封邮件把沟通过的重要内容记录一下。因为没有记录的沟通等于没有沟通过。
本书通过大量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的局限是存在的,我们没有办法完全避免这些局限,但我们可以时刻提醒自己留意身边看不见的“大猩猩”,从而主动地了解这些局限,使得我们自己能更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局限性;更宽容地对待他人,尤其是对待他人的错误;以更开放的胸怀来拥抱这个日益变化的世界。
by 汪莎莎
回复
-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