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亚社长

戏剧总会落幕,路却永无尽头

亚里亚社长

近几年,关于旅行、出游、去远方的书籍渐渐占据畅销书排行榜,无论是为了一场修行、改变人生,还是为了实现梦想、寻找自我,都带有明显目的或功利心。在路上本就是走走停停看看,有必要花费那么多心力吗?但我始终想弄清楚,我们为什么一直有上路的冲动?内陆飞鱼在《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一书中说:“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时时感觉骚动不安,只有上路才能排除这种焦灼。”是啊,人类自古以来都是在迁徙中繁荣,这种不安分就像身体内固有的基因,让我们的血液沸腾——这大概可以解释我们独有的“北上广”打工潮吧。

请放心,《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与身体的旅行无关,与思想的远游有关;与在路上的时光无关,与公路电影有关。古人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这本书中有的是自由的道路、行走的工具以及动荡不安的生活方式。谈及在路上,就不免会想到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我们生来就被选择了道路,但我们同样也会中途变道;有时因为变化会受到惩罚,有时会有另外的风景。正如内陆飞鱼谈及:“很多人已经倒在路上,有些人才刚刚出门。”好吧,让我们现在闭上眼睛,想象我们骑着一匹马、或骑着摩托车、或驾驶古董车,在一条坑洼的路上,黄尘漫天杳无人烟。这孤单地想象,仿佛进入某种剧情。

image

这种剧情,似乎来源于某个梦境或是某部电影,无需联想,你能在《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中找到答案。姑且将“去远方”定义为一种想象,先让我们找到一种“去远方”的方式。书中介绍了电影里很多“去远方”的方式,徒步、单车、摩托、汽车……地图上的思想旅行。每一个故事发生的每一条公路,每一条公路经历的每一座城市,每一座城市弥漫的每一次情绪自由挥霍。我们的行走,在每一条公路都面临生离死别,在每一座陌生城市都会半夜醒来。陌生地的星空让人迷茫,也让人空寂。我们的行走,都像在寻找终点,直至死亡。也许旅行太过精打细算准备充分,旅行时的兴奋往往和之后的疲惫相互冲突,而最好的方式,还是无目的流浪,不必艰辛努力,不必慨叹运气,不必人潮拥挤,总之最后都是要去“永远到不了的远方”。

而真正故事的发生与工具无关,与电影有关。影评人是内陆飞鱼的老本行,他的文字中自然离不开所有与公路有关的电影。而回头一想,又有哪部电影不会谈及“在路上”呢?“在路上”是一本书名,是一组镜头的变换,更是一种行为。假如你有一次旅行,在路上的影像或者某张门票票根就表示你在某个景点,我们对旅行的基本认识也来自于你携带地图上的标记。而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一直有“在路上”的感觉,你每天的行走,延伸了生活的空间,而这个空间,或许会在某部电影里找到共鸣。你便知道,什么是共同的情感,什么是独立情绪。而你从不曾发现,每一部“在路上”的电影中,还充满了态度——年轻、奔走、寻找和自由生活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将所有的远方风光化成了你的共鸣,也变成你一生难忘的梦境,时刻提醒你:“出发,再出发,没有终点。”

没有目的,但“去远方”本就成为了目的,去远方背后的逃离,也便成为了目的。只要离开,你就从“里面”到了“外面”,从自我变成世界。这让我想到了一部电影《末日危途》,不仅在末日,在我们当下的日子里,路途中何尝不会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呢?我们并没有选择直面,更多的时候转身,朝另一个方向逃亡。是的,在和远方未知的遭遇格斗的同时,“我们在和自己格斗”。而本书所要讲述的,便是那种摆脱掉迷茫后的不走回头路——那并不是不归路,而是一种直面内心的光明之途,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最佳方式。是的,《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便是这样一本与青春对立、与自我消解、与世界言和的书,它将年轻人的苦恼化繁为简,变成了一条道路,一个脚印或者更多的是一种直觉。

毫无疑问,正因为内陆飞鱼这种集电影与旅行于一体的特质,让这本书变得妙趣横生。它能让我们在满足旅行心理需要的同时得到一种娱乐消遣,也让我们在自我寻找的路途中得到一次青春的净化。但戏剧终究落幕,而我们去远方的道路却永无尽头。(《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书评/黑子)

回复

  • 0zil
    0zil

    年轻人对旅行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2014-01-14

  • 丹生谷千夏
    丹生谷千夏

    但却并非贬义,借由这样的行为以更旁观的角度看待自己面临的问题,或许会有新答案。

    2014-01-12

  • 丹生谷千夏
    丹生谷千夏

    还记得看蜂蜜与四叶草的时候,竹本骑车远行。所谓的寻找自我也好,旅行也好,真的只是要逃离现在的一切。

    2014-01-12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