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 石鹏飞,1948年12月25日出生。1968年由上海赴云南当知青,历经磨难,1977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大学教授,主讲《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化概论》、《老子研究》、《中国古代经典导读》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从1993年起,他在校园和社会开设《人生观和人死观》等系列讲座,听众反响强烈。本期内容为石鹏飞谈道德:

    同是“道德”一词,中国古代的儒道两家释读不同,语言学上有“能指”和“所指”说,通俗地讲,“能指”是符号,“所指”是内涵。“能指”一样,“所指”不同,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譬如我一个人在“睡觉”,自然就是睡觉;如果我和某一位异性在“睡觉”,还仅仅是睡觉吗?那么,儒家是怎么解释“道德”的,道家又是怎么解释“道德”的?

    先看儒家。

    儒家的经典《礼记•曲礼》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孔子学说也是讲“仁”讲“礼”,缺一不可。后来,或注疏《周礼》称:“道,多才艺;德,能躬行。今谓道德,大而言之,包罗万象;小而言之,则人之才艺善行。无论大小,皆须以礼行之,所以礼为道德之具,故云非礼不成。”在儒家看来,“道德”就是“仁义”,而且还靠“礼”来支撑。

    再看道家。

    道家更是大谈“道德”。道家的祖宗老子著《老子》,《老子》为两截,第一章到三十七章称“道经”,三十七章到八十一章称“德经”,故《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蓄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以“自然”为“道德”。还指出“道”与“德”的区别:道是无,德是有;道是母,德是子;道是本,德是末;道是纲,德是目,“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老子•第二十一章》)。以“自然”为“道德”的老子,讨厌一切后天的人为的“仁义礼乐”,他明确表态:“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老子•第三十八章》)。老子的徒儿庄子更是把孔子骂得个狗血淋头——孔子是“巧伪人”(伪君子)(《庄子•盗跖》)。

    同讲“道德”,儒家和道家的释读就这么针锋相对。冰炭不同炉,水火不相容。

    或说,道家之道德观系从“天道”来立论,儒家之道德观系从“人道”来立论,出发点迥异,有道理。

  • 编辑推荐
  • 道德是怎么发生的?论者提出,道德发生于人类社会公共生活之需求,人类社会从公共生活的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规律,提炼出若干准则,从而形成“道德戒律”。

    石鹏飞教授说,道德的内核就是经济,这是为什么呢?

  • 目录
    • 也说“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