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里尼

阅读治疗师谈死亡

卡里尼

“亲爱的阅读治疗师:

我希望能长生不死。虽然可能要寄寓在不同的身体里,有一个新鼻子。过去或现在的伟大作家们,有没有关于这一主题的智能见地可以传授呢?读哪本最好呢? ”

亲爱的永生主义者:

许多个世纪以来,这一主题(永生)就始终吸引着小说家和作家们,激发出许多奇思妙想的文学作品,关于人类寻求永生,从吴承恩(Wu Ch'eng En, 1501-1582)的《西游记》——中国16世纪的经典著作,到莱特·哈格德(1856-1925)的《她》(She: A History of Adventure)(林纾译作《三千年艳尸记》——译注)——描述了一个女人成功地尝试去超越人类生命跨度活了上千年之久,再到吸血鬼迷信和科幻小说之类的现代文艺经典作品。按照文学史顺序,我推荐与此主题相关的三部非常优秀的探索之作给你。(作者Ella Berthoud是“人生学校”(The School of Life)的一位阅读治疗师(Bibliotherapist))

回复

  • 卡里尼
    卡里尼

    摘录:博尔赫斯《永生》

    死亡(或它的隐喻)使人们变得聪明而忧伤。他们为自己朝露般的状况感到震惊;他们的每一举动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每一张脸庞都会像梦中所见那样模糊消失。在凡夫俗子中间,一切都有无法挽回、覆水难收的意味。与此相反,在永生者之间,每一个举动(以及每一个思想)都是在遥远的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举动和思想的回声,或者是将在未来屡屡重复的举动和思想的准确的预兆。经过无数面镜子的反照,事物的映射不会消失。任何事情不可能只发生一次,不可能令人惋惜地转瞬即逝。对于永生者来说,没有挽歌式的、庄严隆重的东西。荷马和我在丹吉尔城门分手;我认为我们没有互相道别。 ——王永年 译《博尔赫斯小说集》

    2013-07-01

  • 卡里尼
    卡里尼

    这三部虚构小说有着非常不同的结局方式,可能有助于你对于永生的反思。目前,读些非虚构的作品,则会帮你认识到事情的科学一面——史蒂芬·卡夫的杰作,《长生不老:对永生的追求如何推动人类文明》(Immortality: The Quest to Live Forever and How It Drives Civilization)将会让你陷入深思,通向永生的四种可能的途径,哪一条你会采纳,是否无论如何你都想要。

    2013-07-01

  • 卡里尼
    卡里尼

    关于寻求永生的最有意思的一本书,是加里·施特恩加特的《超悲伤的真爱故事》(Supersad True Love Story)。故事设置在不久的未来世界,主人公蓝尼·阿拉姆参与“后人类装置”工作,给“高净资产人士”提供机会去无限延长他们的生命。在这个纪元中,数据流通过大气层不间断的更新着每个人的信用评分,社交网络排名,提供他朋友们的聊天访问。这些从“现在世界10年后而来”的人,脖子上都戴着一个叫做“政治组织”的装置,能从太空中发射信息形成交互互动。“信用磁极点”填充了所有街道,当你经过的时候,会向全世界闪烁显示你的“信用评级”。以我们目前所知的世界来看,这并非一个巨大的飞跃。主人公蓝尼在小说的开始,一度拼命试图去获取无限延长生命的治疗资格,热衷于模仿他们年逾古稀的领导者——此人看起来极为反常地生气勃勃又精力旺盛。而到了本书的结尾,蓝尼对于长寿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他在许多方面都为人类自身的易错性心生感激,连同那承诺给人永生的技术的易错性。

    2013-07-01

  • 卡里尼
    卡里尼

    更为乐观向上的作品,汤姆·罗宾斯的《吉特巴香水》(Jitterbug Perfume)是对于人追求永生的一种新探索。这部有意思的小说以8世纪一个巴伐尼亚部落的国王阿罗巴作为开始。这个部落的风俗是,在君王第一次出现衰老迹象的时候,仪式性的谋杀他。当阿罗巴发现了自己的第一根白发,他决定反抗自然规律下的衰老趋势,佯作死亡,从他的子民中消失,去寻找崭新的和永恒的生命。9个世纪之后,在新奥尔良,他被发现仍在持续不断的,练习着一支从“班达鲁普医生”那儿学来的特殊舞蹈——并且,他依然未老。潘神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这个故事,整部小说是一个拥抱生命的嬉闹剧,它不会给你提供一个长寿的秘诀,但是会让你愈发热爱生活的此时此刻。这个故事可以被看作是一支博尔赫斯故事的解毒剂——它使你想象着一次不可思议的漫长生命之旅,一路上总是充满着学问、兴趣、爱与希望。

    2013-07-01

  • 卡里尼
    卡里尼

    首先映入脑海的一个短篇故事,是博尔赫斯(1899-1986)的《永生》(The Immortals)。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听说了一个神秘之城,城中充斥着饮过永生恒河之水的永生者们的传奇故事。男主人公决心去找这条河,后来终于遇到了永生者。他经历了许多极端的艰难困苦,穿越沙漠,差点被随行的旅伴所害,但是最终他找到了“一个城市的戏谑的模仿品”,看似无人居住。附近有许多古老的洞穴,显示出昔日有定居者的迹象,可现在荒废了。几乎在他的寻找濒临绝望时,我们的主人公遇到了几个穴居人,他们住在洞穴的尽头,缄默无言又梦一般恍惚。最后他意识到这些沉默的穴居人实际上就是他要找的永生者。他慢慢明白,超越无限的时间范畴,所有人将会经历所有事——并因此“视所有努力都是徒劳,他们决定活在思想中,活在纯粹的理论猜想中。”接下来,我们的主人公,以及穴居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我想让你自己去找答案——让博尔赫斯做你的向导,那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发人深省的结局。它质疑的就是这样一个观念,即永生是否值得追求——如果你有了,你会用来做什么?你真正能保持与内心自我共处多久?

    2013-07-01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