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梁漱溟评传,外国人眼中的梁漱溟。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是海内外第一部梁漱溟评传。同时代的梁启超、胡适、李大钊、鲁迅等,都有人作了传记,甚至不止一种。美国人认为胡适是“五四”时期的主要思想家,这和胡适与外国联系不无相关。外国人容易知道他、理解他。胡适、李大钊和梁漱溟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李氏和梁漱溟还是好友。美国人在研究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时,首先注意到了李大钊。这当然不难理解,人们自然会注意站在左右两翼突出位置的历史人物。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像胡适之、梁任公等“时代名流”,没有一个超过他的。
环顾当今之世,在知识分子中能有几个人不唯上、唯书、唯经、唯典?为此舞文弄笔的人也不少,却常常不敢寻根问底,不敢无拘无束地敞开思想,进行独立思考。可见要真正做一个思想家,是多么不容易。
梁先生的人生有点像个圣人,圣人悲悯持世,进而止不住要救世,总想把自己的思想付诸行动,来改善这个社会。一般的读书人安于书斋,只满足于笔下风云,多徘徊于砚中风韵。从这个意义来讲,梁先生有些类似于甘地这样的圣者,通过自己的不断奔走感化大地,于改造人生与社会中践履一己的感悟。
- 中文版序言
- 导论
- 第一章 父与子
- 第二章 精神异常、自杀、成圣
- 第三章 北京大学的孔夫子和文化
- 第四章 中西文化(一)
- 第五章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社会反应
- 第六章 梁漱溟的上下求索,1922—1926
- 第七章 广东与河南:乡村重建的开端,1927—1931
- 第八章 中西文化(二)
- 第九章 乡村重建:儒家的现代化
- 第十章 “南京十年”时期之乡村建设:一个政治和社会的分析
- 第十一章 山东的乡村建设
- 第十二章 抗战时期和战后:政治和论战
- 第十三章 回到北京
- 第十四章 1986年跋
- 参考书目
“我曾于1973年首次访问中国大陆,那时正着手撰写《最后的儒家》。一到北京,我就多方打听梁先生,渴望见到他,但是每一个被问到的...” 全部笔记(1) 去书内
好
2021-05-25 喜欢(0) 回复(0)
“在50年代受到粗暴批判的人相当多,不过情形并不一样。例如胡适,对他的批判甚猛,但他却身居海外,不受触动。梁漱溟则不然了,只因...” 全部笔记(1) 去书内
好
2021-05-25 喜欢(0) 回复(0)
“在所有的评价中” 全部笔记(1) 去书内
哎呀
2020-12-22 喜欢(0) 回复(0)
“梁济现在看到政府奖赏了这种道德的卑劣。” 全部笔记(1) 去书内
奖赏道德卑劣的现实今复在,对儒家知识分子实是刻骨之击!
2019-11-22 喜欢(0) 回复(0)
“然如此。由于它引起了此后30年的讨论和批判,梁漱溟这部书成了有关这一问题的一部经典著作。在中国大陆以” 全部笔记(1) 去书内
大陆一片空白
2017-12-13 喜欢(0) 回复(0)
“他不同于中国现代的知识分子,从不“坐而论道”;他总是思考着社会问题,一有所悟便去力行。” 全部笔记(2) 去书内
这才是真正的文人。
2014-04-04 喜欢(0) 回复(0)
“1980年夏天,我终于如愿见到梁先生,使我惊喜的是,他几乎与我想象中的那个人相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梁漱溟的表里如一,读其...” 全部笔记(2) 去书内
读完此书,才知道,他是那么与众不同。
2014-04-04 喜欢(0) 回复(0)
“1980年夏天,我终于如愿见到梁先生,使我惊喜的是,他几乎与我想象中的那个人相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梁漱溟的表里如一,读其...” 全部笔记(2) 去书内
这就是机缘,好的东西经过历史的沉淀,也掩盖不了,总会发出光芒来。
2014-04-04 喜欢(0) 回复(1)
“他后半生的著作,由于政治上的禁忌,几乎是在他辞世前不久才得以出版。这既可庆幸又可惋惜。” 全部笔记(1) 去书内
的确可信哦。
2014-04-04 喜欢(0) 回复(0)
“他不同于中国现代的知识分子,从不“坐而论道”;他总是思考着社会问题,一有所悟便去力行。” 全部笔记(2) 去书内
这点对于文人来说,非常难得哦。
2014-04-04 喜欢(0) 回复(1)